问题 单项选择题

伊拉克甲公司向中国乙公司出口特种石油产品一批,价格条款为CIF上海港,合同订有不可抗力条款。合同订立后,由于海湾战争,石油价格暴涨,造成甲此次交易的成本增加52%,于是甲公司向中国乙公司提出要求提高石油价格,乙公司拒绝了甲公司的要求,于是甲公司拒绝交货,并宣布依不可抗力条款解除合同。依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战争在本案中构成不可抗力
B.甲公司拒绝交货构成违约
C.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
D.甲公司不可解除合同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构成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所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1)意外事故是在合同签订之后发生的。(2)意外事故是当事人所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控制的,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力量引起的,比如火灾和地震等;一种是社会援引引起的,如战争封锁政府禁令等。(3)意外事故的引起没有合同当事人的疏忽或过失的主观因素。所以战争属于不可抗力的一种。选项A错误。依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规定,遭受到不可抗力的一方可解除合同或延迟履行而不承担责任。只有在不可抗力因素与当事人过失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当事人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遭受不可抗力后合同的结果主要有:(1)解除合同,如果不可抗力事故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则可解除合同。(2)延迟履行,如不可抗力只是暂时的阻碍合同的履行,则只能延迟履行。战争使得甲履行合同的成本大大增加,构成不可抗力事件,甲公司可以此拒绝交货,并不构成违约。选项B错误。根据相关规定,甲可以解除合同。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

阅读理解与欣赏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小题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分)

小题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