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农民崔某于1991年外出打工。自1992年起,其妻苗某和女儿崔艳便与崔某失去联系。1996年苗某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崔某死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决宣告崔某死亡。此后不久,崔艳患重病,苗某无钱医治,同村另一寡妇易某热情相助,使崔艳转危为安。易某膝下无子女且为人很好,尤其是喜欢崔艳,两家一直有着比较融洽的关系。1997年,易某提出收养崔艳,苗某知道自己很难抚养崔艳,而且崔艳也很喜欢易某,就同意了。双方还办理了合法收养手续。
1997年,苗某同邻村古某登记结婚。1999年,古某遇车祸死亡。2000年,失踪多年的崔某突然返回,法院随即撤销了对崔某的死亡宣告。崔某要求与苗某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告知易某,当初收养崔艳时未征得他的同意,完全由苗某一人做主,是无效的。易某与苗某均不同意崔某的主张,崔某于是诉至法院。
问:公民被宣告死亡后又生还,要求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要回被他人收养的孩子,是否合法

答案

参考答案:宣告死亡的原因与宣告失踪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在宣告失踪之外还要专门规定宣告死亡制度,这是因为,宣告失踪虽然可以解决失踪人的财产代管问题及稳定一部分财产关系。但是,如果失踪这种状态长久持续下去,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因为当事人长期下落不明而引起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不稳定状态,而且会给其婚姻家庭关系带来严重影响,对于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十分不利的。根据《民法通则》第23条,宣告死亡的构成要件只有一项与宣告失踪不同,即对失踪时间的要求。宣告失踪只要2年,而宣告死亡要求4年,如果因为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则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意外事故”一般是指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不能预见的事件。宣告死亡将产生如下法律后果:(1)被宣告死亡的公民与其配偶的婚姻关系消灭,其配偶可以再婚,受法律保护。(2)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继承人可以依照《继承法》的规定开始继承。(3)清理债权债务。其债权人有权要求其继承人以遗产来还债,其继承人亦有权要求其债务人还债。但是,宣告死亡只是一种推定制度,并不代表客观事实,有可能出现被宣告死亡的公民又生还的情况,因此法律规定了死亡宣告的撤销制度。死亡宣告撤销也会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1)被宣告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在要求返还财产时,依照《继承法》取得其财产的公民或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如不存在,应给予适当补偿。(2)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配偶,如果与他人结婚,其婚姻受法律保护,被宣告人不得要求废除。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其新的配偶死亡,不能认定为自行恢复关系。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夫妻关系则从死亡撤销之日起恢复。(3)被宣告死亡人在宣告期内,子女被他人合法收养的,被宣告人主张解除收养关系,一般不应准许。(4)如被宣告死亡的人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在被宣告死亡期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如签订合同)应为有效。本案中,易某收养崔艳是合法的、有效的,崔某要求要回崔艳是不合法的。此外,苗某与古某登记结婚之时,其与崔某的婚姻关系即自行消灭。尽管古某后来死亡,也不能认为苗某与崔某的婚姻关系自动恢复,而要根据苗某本人的意见而定。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 * *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2001年12期,有删节)

小题1: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小题2:不属于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整个世界潮流都强调技术知识教育。

B.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

C.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D.压抑、扭曲、扼杀人性,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从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教育应该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人文精神,唤醒人性良知,而不是仅仅灌输人文学科知识。

B.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也应该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与世界接轨。

C.为了走出我国当前人文教育的困境,必须继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D.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文教育唤醒人们本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