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关于UML软件系统建模的叙述,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车载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终端是置于机动车内的实时定位装置,它的应用对象是需要定位和调度的车辆。车辆可以通过终端与GPS进行实时、准确的定位,并能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上报远程的车辆调度中心。中心可以通过终端远程监视车行轨迹,并可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终端控制车辆。同时,终端还装备车载电话,可以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及时地通知车辆调度中心。
图7-12所示为车载终端系统的用例图,对于车载GPS终端系统来说,主要的角色有两个:车辆调度中心用户和车载终端用户。


图7-13所示为车载终端系统中的GSM无线电通信模块的部分状态图,用于与调度中心进行联系。GSM模块共有4个状态:通话中、有问题、待命、短消息通信中。


[问题2]
车载终端用户在遇到特殊情况下通过车载电话(或按键)与调度中心保持通信的处理过程顺序图如图7-14所示。
[*]
结合你的系统架构经验,以及对GPS终端系统的理解,请将下列A~F标记的处理过程填入到图7-14中横线空缺处,并给出通过车载电话(或按键)与调度中心保持通信的正确处理顺序(请用A~F表达,如ABCDEF)。
A.语音对话/按下按钮 B.监听命令
C.发送信息到通信模块 D.要求监听
E.通过GSM发送信息 F.接收成功要求监听信息

答案

参考答案:A,或语音对话/按下按钮
C,或发送信息到通讯模块
D,或要求监听
B,或监听命令
E,或通过GSM发送信息
F,或接收成功要求监听信息
正确的处理顺序为:ACEFDB

解析:图7-13为车载终端用户通过车载电话(或按键)与调度中心保持通信的处理过程顺序图。其表达的处理过程如下:用户通过按下按钮或语音对话试图连接调度中心,主控器模块接收到连接请求后(或连接建立后),就发送相应的信息给通信模块;通信模块负责处理并通过GSM发送消息,调度中心接收消息成功后要求监听信息,并把该要求返回给车载系统的GSM通信模块;GSM通信模块把该请求信息(即调度中心的要求监听信息)递交给主模块,主模块把监听命令递交给GSM通信模块,然后可由GSM通信模块递交给调度中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礼记.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

小题1:关于“礼制性建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有的中国古代建筑都会通过建筑类型、房顶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出等级的不同,因而古代建筑就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B.坛、庙、宗祠、陵墓、阙、华表、牌坊等都属于礼制性建筑,其地位要远远高于一般的实用性建筑。

C.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建筑的礼制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祭礼功能的建筑物上,对普通民居没有什么影响。

D.坛、亩、宗祠、陵墓都属于礼制性建筑,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但其功能基本一致,无非是用来祭礼天地鬼神。小题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不能直接体现礼制影响的一项是         (   )

A.《礼记·冬官考工记》中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B.唐《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C.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所以单栋建筑的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

D.古代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设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制性建筑对建筑的外观的要求比较严格,至于室内的装饰、附属物品的陈设则没有严格的规定。

B.“堂”作为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是宾客相见的主要场所,而一切祭祀祖先的活动则要在宗祠内举行。

C.“间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计量单位,间是指房屋的宽度,两面墙壁之间的空间为一间;架是指房屋的深度。

D.在古代建筑上,颜色也具有等级,普通民居是不能用代表高贵的金、黄、赤等来作为墙面及屋顶的色调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