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

参考答案:(1)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限制。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
4)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优势在于它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其缺点在于:首先,由于法定准备金制度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因而不适于作为央行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次,频繁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扰乱银行等存款机构的正常运营,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基于以上特点,法定准备金制度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中处于辅助的地位。
(2)再贷款(再贴现)
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利率,即再贴现率,以限制或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贷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再贷款工具对宏观经济的具体作用机制是: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的倾向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数量,进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收缩,根据乘数效应,信贷规模的收缩会使货币供应量成倍减少,并使利率水平提高,利率水平的提高将抑制投资需求,减少总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过热的目的。反之,当宏观经济出现萧条的倾向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数量,进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大,根据乘数效应,信贷规模的扩大会使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并使利率水平降低,利率水平的降低将抑制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提高再贴现率为例,我们可以将再贷款工具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概括如下: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再贷款数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需求↓[*]总需求↓
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其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解决商业银行临时性资金短缺和流动性紧张问题的重要操作手段,是维护金融体系、防止金融恐慌的一个基本保证。
2)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一种公告效应。
3)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不能使中央银行拥有足够的主动权,甚至货币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再贴现总额,都由商业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往往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
2)由于再贴现率的浮动空间有限,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总额的增长。
3)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贴现率比较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再贴现率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二级市场债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达到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干预机制是:当金融市场出现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达到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反之,当金融市场出现资金过剩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达到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从公开市场操作的具体作用机制来看,它是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而发挥作用的。
同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贷款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①可以直接对银行准备金总量加以调控;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采取措施干预经济;③与法定准备金制度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引起震动效应,便于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④为中央银行采取经常性的调控措施提供了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