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甲股份有限公司为境内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该公司2007年起有关投资的资料如下:
(1)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该债券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末确认利息,次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的利息,到期日为2011年1月1日,到期一次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甲公司购入债券的面值为1 000万元,实际支付价款为1 005.35万元,另支付相关费用10万元。甲公司购入后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6%。假定按年计提利息。200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30万元。2008年3月,由于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和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甲公司持有的该项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为此,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对外出售该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10%,收取价款90万元(即所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甲公司遂将剩余的该项债券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以2 600万元对C公司投资,占C公司股权份额的5%,另支付税费25万元,对C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无重大影响,且无公开交易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采用成本法核算。当日C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 500万元。2009年1月1日,甲公司又以5 000万元从其他原有股东购入C公司股份,至此,甲公司占C公司股权份额达到25%,可以对C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改用权益法核算。2007年3月8日C公司宣告并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750万元,2007年实现净利润1125万元;2008年3月8日C公司宣告并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900万元,2008年实现净利润1 500万元。
(3)此外,C公司2007年、2008年还发生过以下事项:
①2007年12月31日C公司一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1 500万元,公允价值为4 012.5万元。
②2008年12月31日,将自用的建筑物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为45 0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20 000万元,已计折旧为5 000万元。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③假定C公司不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面问题(单位以万元表示):

2009年甲公司将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确认的营业外收入为( )万元。

A.947.5

B.3 197.5

C.2 250

D.0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2009年1月1日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追溯调整 对于原持股比例5%的部分,产生2 250(2 625-7 500×5%)万元的商誉,该部分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①C公司2007.1.1~2009.1.1实现的净利润=1 125+1 500=2 625(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131.25(2 625×5%) 贷:盈余公积 13.12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18.125 ②C公司2007.1.1~2009.1.1资本公积增加=(4 012.5-1 500)+[45 000-(20 000-5 000)] =32 512.5(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32 512.5×5%=1 625.625 贷:资本公积 1 625.625 ③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 先把成本法下恢复投资成本的金额11.25冲减掉,同时因为分回股利900×5%=45万元要冲减损益调整明细,所以一并做调整如下: 借:盈余公积 56.25×10%=5.62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625 贷:长期股权投资 56.25(11.25+45) 2009年1月1日C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7 500+1 125+1 500-750-900+(2 512.5+30 000) =40 987.5(万元) A公司应享有B公司份额 =40 987.5×20%=8 197.5(万元) 新追加投资20%部分根据其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与追加投资成本的差额,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8.197.5-5 000=3 197.5(万元),但是对于原持股比例5%的部分,其投资时产生了商誉2 250(2 625-7 500×5%)万元,所以对于追加投资部分,需要调增947.5(3 197.5-2 250)万元的账面价值,不存在正商誉。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947.5 贷:营业外收入 947.5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7)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8)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29)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0)“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取材于作者同题文章)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