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199×年×月×日7时30分,××次特快旅客列车,运行到高新线罗家站至高台山站间2km+26m无人看守道口处,与某县新民镇个体大客车相撞,造成65人死亡,4人重伤,5人轻伤的特大路外伤亡事故。
1月31日,担当××次特快列车牵引任务的某机务段内燃机车东方红(3)型0007号,列车编组16辆,总重850t,列车于7时26分,由罗家站通过后,以95km/h的速度运行至该道口鸣笛标前,司机按规定鸣笛示警,在距道口约150m处,司机发现列车运行前方左侧公路上,有一辆大客车由北往南向道口方向行驶,司机立即鸣笛示警,但大客车没有停车迹象,机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停车措施,该列车在非常制动状态下与抢越道口的大客车中部相撞,大客车被撞粉碎,机车第二轴两轮被垫脱轨,越过道口457m处停车。汽车乘客当场死亡59人(含司乘2人)、重伤l0人(医院抢救中死亡6人),轻伤25人。
根据现场勘查和调查认定,肇事道口标志齐全,铺面平整,设备完好。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大客车驾驶员薛某违章抢越道口所致。大客车在通过无人看守道口时没有停车,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44条第2款“通过无人看守道口时,须停车嘹望,确认安全后,方准通过”和国家七部委经交[1986]161号文件第19条关于“车辆、行人通过没有道口信号机的无人看守道口及行人过道时,必须停车或止步瞭望,确认两端均无列车开来时方准通行”的规定。严重违章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大客车定员60人,实际载客94人(含司乘2人)严重超员,加之两侧玻璃有霜,影响瞭望,为此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这起事故是大客车驾驶员薛某严重违章抢越道口所致。司机薛某是这起特大路外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本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因其在事故中死亡,故不再追究。个体业主魏某对此起事故负有责任,由铁路执法机关依法追究其责任。
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强化对机动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机动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所有机动车驾驶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教育,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尤其对个体客车的驾驶员,要做到一车不漏,一人不丢,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
2.发挥三级道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各级道口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健全组织,加强动态检查,对易于发生事故的无人看守道口推行有偿监护,确保行人车辆通过道口的安全。
根据以上情形回答下列问题,1~3题为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4~8题为多选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铁路部门发生重大、大事故的基层单位,应于事故发生后( )日内向铁路局提出重大、大事故报告。

A.3

B.5

C.7

D.10

E.15

答案

参考答案:C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新建办公楼工程,主楼建筑面积29600m2的,地上16层,地下1层,基础埋深4m,现浇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附楼建筑面积5000m2混合结构,地上3层。地下防水采用防水混凝土附卷材防水,屋面采用卷材防水,室内采用涂料防水。土方开挖采用放坡形式。预制桩地基,筏板基础。某施工总承包单位中标后成立了项目部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土方开挖过程中,边坡局部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了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监理单位认为原因是基坑开挖坡度不够。要求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

事件二:预制桩施工中桩身断裂。桩在沉人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项目部分析原因是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采取的措施是在稳桩过程中及时纠正垂直,接桩时要保证上下桩在同一纵轴线上,接头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三:主楼地上一层楼板钢筋验收时,发现柱、板主筋错位,个别保护层不够。项目部分析原因是钢筋未按照设计或翻样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防治措施是现场钢筋加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和现场翻样的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四:一层电梯侧墙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现象。项目部分析原因是表面不光滑、安装质量差,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清除;木模板在混凝土人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钢筋保护层垫块厚度或放置间距、位置等不当。防治措施是:模板使用前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或均匀涂刷脱模剂。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五:二层顶板发现混凝土收缩裂缝。项目部分析原因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如骨料含泥量大等;水泥或掺合料用量超出规范规定。防治措施是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一中,事故原因、防治措施还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