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经专家鉴定,贵州全省共有病险水库918座,其中,中型22座、小(一)型209座、小(二)型687座,占现有水库总数的47.8%。每年因此影响农田灌溉近1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众多的病险水库凸现水利管理体制“软肋”。大批病险水库不仅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在汛期还时刻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涂集说,由于受特殊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水库工程规模小、投资大,且大部分水库都建于五六十年代,其坝体建设质量较差,设计洪水标准偏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这些水库库小坝高,大多位于城镇或村寨上游,一旦溃决失事,将对水库下游造成严重灾害。目前仍有许多水库带病运行,即使是已除险加固的水库,也大多没有经过高洪水位的考验,这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建成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排涝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安全保障。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管理单位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管理粗放,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价偏低等问题导致了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衰减,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水利厅水管局局长杨春友指出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贵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重建轻管,重用轻管现象普遍存在,供水水价偏低。大量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据普查,全省现有554个小(一)以上水管单位中,全额拨款54个,定额拨款5个,差额拨款56个,自收自支(无拨款)388个。8个中型和43个堤防管理单位现尚无拨款。全省由财政负担的水管单位目前仅有115个,仅占全部水管单位的20.76%,无拨款的水管单位439个,占79.24%。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缺口大。按照国家水利部拟定的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测算,全省近7000处小(二)型以上的蓄、引、提水利工程,每年约需1.4亿多元维修养护资金,然而,由于财力有限,各级财政投入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甚少,与实际所需差距较大。 水管单位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不科学,素质偏低,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据统计,全省水管单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43%,技术力量薄弱。贵州水利工程多处偏僻山区,工作条件差,效益差,基本生活无保障,人员外流十分严重。 水管单位入不敷出。2002年全省小(一)型以上国有水管单位经营收入6009.99万元,支出7430.44万元,收支结余为负1420.45万元,多数工程未提折旧费,实际亏损超过3000万元,95%的水管单位人不敷出,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水管单位该拿的钱没处拿,该收的钱没有收或无法收。据调查,有的水管单位职工最高月工资仅 250元,最低月工资仅有80元,远不及最低生活保障的一半。 水管单位社会保障程度低,职工福利待遇差。80%的水管单位无力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80%的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导致人员流失,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工程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程无人管护或临时聘请当地农民看管,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据介绍,建国以来,贵州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9万余处,水利工程每年为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供水60多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67万公顷。
就给定资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合理组织农民工进城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引导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怎样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从而使其有序流动怎样使农村劳务输出不仅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合理组织农民工进城,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农民工进城一直存在找活儿难和经济收入不理想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有关方面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软件硬件一齐抓 一要建立起通畅的信息网络。务工人员常是“有浑身力气而无处使”,用人单位常是想找合适人而无处觅。因此信息不沟通成为劳务输出的最大障碍。所以,有关部门要从农村达到小康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这个角度出发,多方沟通,架起信息网络,为广大外出务工者服务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二要建立起系统的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于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阅历、文化水平等不尽相同,也就决定了他们择业的机会不同。因此,急需提高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三要建成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为劳务输出者搭设平台。劳务输出机构要及时掌握本地区输出人员的动向,并与用人单位沟通,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同时,还要广泛搜集用工信息,拓展新的劳务合作空间,为劳务输出提供前瞻性、引导性市场信息。 四要形成正确的用人机制,确保劳务人员自身权利。庄严把用人单位和招聘录用关,输出前对用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工作环境、食宿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劳动安全、厂方信誉等进行详细考察了解,在综合分析、确保可行的前提下,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以此确保劳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 首先是要加强领导,合理调度;政府参与,社会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构筑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富余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和合法利益保护的服务网络。各地政府可成立富余劳动力安置领导小组,按季度统计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及要求去向,然后去招工单位考察,就劳务者的合法利益进行落实,并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 其次是要从源头着手,培训扶持。从源头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应用为着手点,根据文化程度差异分档培训,重点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输出。 针对城市技术性较强且用工条件较明确的企业到农村招工,县、乡政府可适当集中组织符合用工条件的农民举办技术培训班,井可与用工企业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通过这样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农民直接输入到用工城市用工企业,可使农民输出劳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场所和稳定的收入,并可使农民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同时也可发挥目前农村中能工巧匠技术特长,积极鼓励他们牵头带领更多的乡邻到城市去承揽建筑、家具等行业的业务,这样能直接带动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大幅度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三、工作要做细做实 一要正确引导。在坚持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打工人员座谈会、总结宣传成功典型、宣传劳务信息和输出政策等途径,用身边活生生的典型教育、引导农民改变守土恋乡、靠田吃饭的陈旧观念,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 二要科学组织。党委、政府要成立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建立以劳动部门为龙头,有关单位、地区和驻外“窗口”单位为成员的劳务输出网络,并抓住输出前、中、后三个关键环节,实行“一条龙”服务。输出前,通过驻外“窗口”,在外工作老乡,以及聘请劳务信息员,搜集提供用工信息;劳务输出办公室根据劳务需要,综合分析,选定厂家,派人负责签订用工合同。输出中,对选送来的人员进行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强化培训。对输出的劳务人员,要统一备案,建立劳务输出登记卡,并同用工单位签订有关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用工单位、输出单位和劳工三方的责权利。输出后,在输出劳力比较集中的地方,选择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员,成立老乡互助组织,做到定期联系,互通情况,维护打工者的权益。 三要优化服务。党委、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在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打工人员返乡就业等方面,给予引导、保护和支持,解除基层组织和打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设立服务站,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方便,重点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处理劳资纠纷和工伤事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四、帮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打工往往存在着“三怕”思想,即怕工作难找,怕干完活老板不给工钱,怕受城里人歧视,所以有些人宁可在家受穷,不愿进城务工。因此,要通过实施“组织化输出,网络化服务”来破解打工难题,帮助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 为了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劳务输出由无序转向有序,由个人行为转向政府行为,吉林省榆树市光明乡从2000年年初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并经上级劳动部门批准,建立了榆树市光明人才劳动力市场,申办了营业执照。相继在北京、大连、长春等城市建立了 7个办事处,在所辖的11个村设立了服务站,还与长春市就业局劳动力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乡服务中心与各办事处、代办处、服务站对劳务输出实行链条式对接,流水线作业,一条龙服务。即由各办事处、代办处负责搜集用工信息并向乡服务中心反馈。乡服务中心利用人才劳动力市场不定期向各村服务站发布用工信息,对服务站负责推选打工人员。乡服务中心负责将打工者送到各办事处,并负责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由此免除了打工者盲目择业之苦。 为了确保工资兑现,乡服务中心承诺凡工资不及时兑现的,政府负责追讨。三年来,为农民工追回欠付工资1.3万元,保护了打工者的合法权益。乡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劳务输出电话服务热线,经常与打工者及用人单位联系,随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由于强化了组织化输出和网络化服务,真正做到了外出打工者顺心,家属放心,用人单位省心。 五、探索农村劳务输出新路子 在近10年的劳务输出中,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有章,建功立业”的流动人员管理的新路子,使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去,舒心留,安心干”。 一是流动有序。镇劳动管理站与全国18个地区劳动机构建立了劳务信息网络,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自姚圩劳务管理站成立至今,共向外输出劳力8万令人次,帮助就业5万余人次。 二是异地有家。姚圩镇在劳务输出最为集中的深圳市成立了办事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择业、 * * 等服务,履行政府部分职能。同时,为使外出务工党员不回家也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镇党委又在深圳成立了姚圩驻深圳流动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 三是建功立业。将劳务输出与发展家乡经济结合。每个党员要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为所在村、组或贫困户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带头参与乡镇和小康村建设,带头回乡办私营企业,带头完成农民负担监督卡规定的税收任务。每个党员联系帮助一户计划生育户,联系教育一个有过劣迹的人,联系一位外商,吸引他们来家乡投资办厂搞建设,联系家乡一户困难户扶贫脱困。劳务输出使广大农民从“田间”跨入“车间”,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直接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的锻炼,同时也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