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13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第123号令)开始施行。其中“闯黄灯罚6分”的规定,在实施一天之后,引发了巨大争议。不少人在网上“吐槽”:正常行驶遇到信号灯突变,刹车根本刹不住。许多人认为“一刀切”地对闯黄灯罚款扣分违背规律。
材料二:
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引起网络的热议,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民众的一种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和道德观念薄弱的心理状态。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
材料三:
根据2010年国家文明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发起的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规定,要实现文明出行的目的,重点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措施:
1.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行为教育;
2.完善安全和管理设施:
3.整治交通秩序:
4.努力提升执法水平:
5.大力营造“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浓厚氛围;
6.强化社会监督。
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闯黄灯要罚款扣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2分钟。
参考答案:“闯黄灯要罚款扣分”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此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对于此问题,我们不否认这一立法的初衷是善意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项规定的出台和我国目前面临的交通状况密不可分。在我国,机动车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间并不长,步行街头的老百姓对过往的机动车,从心理上有一种敬畏感,无形中养成了驾驶员的优越感,以至很多驾驶员以自我为中心,不仅视绿灯通过理直气壮,黄灯面前加速通行更是许多驾驶员的习惯动作。而且从这几天实施的效果来看,法条在规范驾驶行为、减少交通违法、预防重大交通事故方面确有积极作用。从长远来说,将“闯黄灯”纳入违法处罚范畴,确实是维护交通安全和改变“中国式开车”陋习的必须。
但之所以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驾驶习惯,对很多驾驶员来说,一下子从根本上转变,确实既不适应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规定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定处罚规定时有欠缺,没有充分考虑,未顾及全局。
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闯黄灯”处罚虽然会让不少驾驶人员感到不适应,但这种“陋习”必须通过接受相应的处罚来进行矫正。所以,交管部门要完善人性化的配套措施,如在路口安装倒计时的信号灯,从而让司机有条件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驾驶人员心中要时刻装着安全,把敬畏生命放在自己的驾车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