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助学贷款:如何把好事办好
的确,对寒门学子来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场及时雨。它洒向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中的经济困难者:无需提供担保、抵押,只需负担50%的利息,其余50%由财政贴息;可以在毕业后还款,也可在学习期间偿还。它是国家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而采取的最有深远意义的措施之一。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推出后的3年时间里,国家助学贷款的合同金额就已达30亿元,共帮助35.1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但是,与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相比,“及时雨”似乎还可以更大一些。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已审批贷款人数占申请贷款学生人数的 31.2%,换言之,近70%的申请者还是拿不到助学贷款。商业银行不敢敞开口子放贷,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国家助学贷款有较多的政策性要求,但并不是政策性贷款,银行也得掂量掂量贷款的风险。学生毕业后流向天南地北,银行又没有担保人、抵押物攥在手上,风险还真有。为了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广泛、健康、持续地开展,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有关方面各尽其责,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
银行:风险防范机制须完善
工商银行北京海淀支行是北京市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最多的银行之一,目前已为6867名学生发放了贷款,合同总额1.07亿元。但助学贷款风险也存在,在北京工行以前的贷款申请表上,只要求学生填写本人的联系方式。现在表格中赫然增加了父母姓名、居住地址、工作单位、家庭电话等栏目。贷款为啥收不回来50%以上的情况是根本联系不上。因为学生留给银行的寻呼机,手机在毕业之后不是停机就是换号。而有了父母的通讯信息,就能及时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毕业去向。我们现在信用和文化程度并不完全成正比,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即使是高学历的人才也会失信,所以,还得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学校:呼唤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说起还款,说实话,学校加强诚信教育,配合银行做工作,这些都是责无旁贷的。但也要看到,学生毕业之后成了社会的人,应当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强有力的信用体系来约束他们。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应当想方设法办好。为了更好地激发银行的放贷积极性,近期应当不断落实、完善、创新已出台的风险防范机制。央行、教育部和各商业银行正在着手建立未按期归还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通报制度。对于未按期还贷超过一定期限的毕业生,将采取通报毕业学校协助催收、通报公安部门协助催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等措施。
从长远看,应当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个人征信系统,让守信者享受便利,让失信者声誉扫地,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