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容及其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其教育理论的主线,并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包含着他对教育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许多独创见解,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这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成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第四,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五,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第六,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这可以说是他对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内涵最全面的阐释和概括,也是他所管理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导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②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他指出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具体观点如下:
第一,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的地位。他认为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第二,他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第三,他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四,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他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第五,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与相辅相成的。
(2)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教育实践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这是他对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路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著作和论文还被译成中、德、法、日、西班牙以及东欧各国文字,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他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一所模范教育机构。
这一思想把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结合起来,把德、智、体、美、劳诸育结合起来,并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其指出要形成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满足每个学生在诸育方面的内在需要,保证其天赋才能和创造性的充分表现。并特别强调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引起自尊、自信、自豪感的意义,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对其他国家乃至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