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马加爵      ――一个大学生“屠夫”的成长高中时迷上武侠小说  1997年,马加爵考进了宾阳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是广西16所重点高中之一。他的同学不全是来自附近农村,很多都来自外县市。马加爵对世界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学习。  跟他在一个宿舍住过的黄俭说,马加爵陶醉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到了周末,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回家度过,而是躺在宿舍里翻看一本本武侠小说。他的不善交际变得更加明显,虽然跟同学们的关系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他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我没有见到他和谁很铁地在一起。”黄俭说。  或许,他外表的变化给交友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他的身体在高中变得很粗壮,脸型由圆成方,嘴唇变厚,眼睛深陷,额头外凸,显得有些凶狠,而且很少露出笑容,给人难以接近的印象。于是,大多数人只是跟他表面上过得去,从不深交。本身的不善言辞,更使得他在高中几年与女同学的谈话少得可怜。  就像很多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穷困而产生自卑心理一样,马加爵也被这种情形所改变。同学们很少见到他打荤菜,他总穿着旧衣裳。“从高一到高三前半学期,他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样子,可以说是混过来的,有时候还会买两瓶啤酒到宿舍喝着解闷。”黄俭回忆。  他躲开了集体的圈子,逐渐远离了同学。人多的地方,他顶多去去篮球场上,在那里随意玩玩投篮,也不参加分队的比赛。他的成绩不再名列前茅,班上70多人,他一般排在50名之后。“一开始,同学们认为他很厉害,初中就得过全国竞赛的大奖,到后来都认定他不行了,肯定考不上大学。”黄俭说。  这一切的改变,马加爵的父母并不清楚。一次突然出走  或许意识到自己高考希望渺茫,马加爵在高三那年情绪出现了巨大波动。1999年11月,他没有向任何人说明就离开了宾阳中学。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几天后,同学才将此事向学校汇报,并到公安局备了案。  他的老师、同学,还有公安人员以及他的家人开始四处寻找,方圆好几里贴了有他画像的寻人启事,结果一点音讯都没有。同学们甚至判断他可能会轻生,于是就到学校周围的枯井、沟壑中去找他的尸体。马加爵的父母为此差点精神崩溃,但他们只能在泪水中等待。一个星期后还没有儿子的消息,他们以为儿子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个时候,马加爵竟然被关在50公里外贵港市的一家派出所内,他是带着20元钱去的。后来,他对此的解释是,他没有见过大海,贵港的名字听上去像在海边,他就去了。他的高中班主任卢利铭说,大家都认为他的解释不是心里话,真正的动机并不那么简单。  在他到贵港的第一天深夜就被关了进去,总共在里面待了一星期。进去前,他一个人正在深夜的街道上游荡,当时他口袋里只剩10元钱。当他发现有两个巡警向他走近时,错以为他们要抓他,一下子变得惊慌失措,转身就逃。巡警见状,就拼命地追赶,终于在一个转弯处将他逮住,并带回了派出所。  第一次进派出所,马加爵惊呆了,话都说不清楚。警察因为弄不清他的身份就先把他关了起来,直到马加爵把自己的身份讲清后重新回到学校,才结束了这场出走风波。学校为此给了他处分。  经过这件事情,马加爵如醍醐灌顶,一改高中几年浑浑噩噩的生活,发了疯地恶补以前落下的课,而凭着最后这半年的努力,他竟然考上大学,而且成绩排在班上第四名。“实际上,按照他的成绩当时都可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班主任卢利铭说。  因为他后来拼命苦读,且如愿考上大学,他的家人便没有深入追问他那次突然出走的真相。他用成绩继续掩盖着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大学时性格扭曲  按照马加爵父亲的意愿,儿子应该考一所军校,这样他的未来就不用家人多操心。但马加爵在大学志愿的选择上听取了高中老师的意见,觉得上一所好的院校、选择一个前沿热门的专业比上军校更有前途。  2000年9月,马加爵在父亲马建夫的陪伴下到他亲自挑中的云南大学报到,他也非常喜欢生物技术专业。父子俩带上了家里的全部积蓄――6000元存款,除了留下回去的车费,马建夫将剩余的钱都交给儿子。这是他为儿子大学4年提供的最大一笔费用。之后,儿子没有向他开口要过一分钱,但他断断续续给儿子邮寄了几次生活费。“我给他的钱总共不超过1万元。”马建夫说,“他不要钱,说有助学贷款,他还在打零工挣钱。”  大一时,寡言少语的马加爵试图改变自己孤僻的个性,融人大学的文化。他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看其他同学幽默地开玩笑,他有时也想表现一番,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很可笑,情况越来越糟糕。他开始怀疑一切,变得有些神经兮兮,而且脾气越发暴躁乖戾。和室友积怨越来越深  有时其他人在宿舍一起说笑,他就认为笑声中包含对他的嘲弄,为此少不了动怒、吵架、摔门。逐渐,他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发脾气的叫声却越来越大。伴随时间的推移,他同寝室室友之间的积怨越来越深,严重时他甚至动手打人。  “大家都觉得他心理有问题,每次同别人闹不愉快,他从不反思自己,总认为是别人找他麻烦。后来,大家只能以远离的方式对待他,但绝没有料到他会如此极端。”马加爵的一位同学说,“一段时间里,不被别人接纳的他变得不羁与反叛。”  他独来独往,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组织,他把头发有意理得很短,这样看起来更加凶悍。他还苦练体魄,早上6时不到就起来到操场上长跑,到了冬天只用冷水洗澡。  马加爵的大学女同学给他的评价是:他平时看起来就给人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特别是有时候在教室楼道内遇到他,由于楼道光线不好,他就会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能吓人一跳。“他这人太怪了,没有人敢接近他。”  当他在篮球场打球时,如果别人没打好或不小心撞到他一下,他就会翻脸骂人,时间一长,也没人敢跟他一起打球了。久而久之,他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而遥远的家人并不清楚他内心的痛楚。大学期间,他和父母的沟通几乎是零,老实的父母并不能敏感洞悉儿子的复杂心理,只是在大一时接到过一封儿子的家书。  他的同学说,他越来越孤僻,成为一个有严重神经质的大学生。原本丰富的大学生活对马加爵而言衍变为一种折磨。“走上杀人这条路,是他长期压抑之下的被扭曲心理的畸形宣泄。”他的同学说。  在马加爵的老家屋内,有一幅他收集的水墨画,一个特大的“忍”字。说明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但他没有寻找理性的方法拯救自己,而是选择了可悲的报复手段。他逐渐预谋了自己的凶杀过程,也将自己不断带人到非正常人思维的轨道。  马建夫的记忆里只有儿子沉默乖顺的样子,就像他惟一保留的一张儿子照片――初中时马加爵照的一张两寸黑白照。马建大小心地用纸将它包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想到儿子是一个杀人犯的时候,他就拿出来:“你看看,他哪里有凶残的一面”相关新闻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马加爵(2004年3月1日)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某大学在一学生宿舍内的柜子中发现4名被杀害的学生的尸体。经警方初步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潜逃。  兰州出现“疑似”马加爵,警方水陆空盘查(2004年3月8日西部商报) 连日来,在公安部发出对马加爵的A级通缉令后,各地警方迅速作出反应。目前兰州警方加大盘查力度,尤其是在水陆空各进出口加派警力,争取在盘查中能发现重大线索。只要马加爵在兰州一露面,便要让其马上落入警方掌控之中。  马加爵可能已逃到广东警方呼吁群众提供线索(2004年3月13日信息时报) 昨天,广东省公安厅转发了公安部刊播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据悉,马有可能乘坐17日两趟火车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  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15日晚在海南省三亚落网(2004年3月15日) 经海南省三亚市公安部门证实,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3月15日晚上7时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目前正对他进行审讯。  (注:编写这本书时,马加爵已被处决。)                                 ――新闻晨报  思路引导  这道申论要求应该说比较特殊,要求你谈出马加爵事件给你的思考。尽管题目中没有给定身份,且思考的范围也很广,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为自杀者设道防线  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但是,具体讨论到人是否有权结束自己生命的问题时,分歧和争议便出现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说:“人在不与他人以迷惑与烦累的范围内,应该有他处分自己生命的自由。”  当年,李大钊是从权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一项权利。两年前,英国一名犯有谋杀罪而被判终身监禁的囚犯试图绝食自尽,却被医院强行喂食,他要求法院给他自杀权,令英国法庭着实为难了一番。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死亡可分为自然死亡如老死和非自然死亡如病死或因意外事件而死亡等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因此据法理推导可得出,自然人享有自杀权,即自然人享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法律并没有明确地规定自然人享有自杀权,由此可知,法律并不鼓励自杀行为。而且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会予以干预,如备受关注的安乐死。  在我国成立的第一家专门研究自杀的专业机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我国首度公布中国人的八大自杀危险因素。  据这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自杀的八大危险因素为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  自杀的危险性随着暴露危险因素的数目增多而显著增加,暴露上述1个危险因素或不暴露危险因素的265例死亡中,没有一个死于自杀;而暴露上述2至3个危险因素者中自杀的有30%;暴露上述6个或更多危险因素者中,有96%死于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自杀的国际标准,每一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属于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属于高自杀率国家。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前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而最近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每10万人中有22.2人死于自杀,中国被列入高自杀率国家。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其中的原因是农村妇女的文化层次较低,又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她们在遇到问题后首先想到是自杀。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农村的医疗急救系统相对薄弱,自杀死亡率较高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  据了解,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而其他国家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90%患有精神障碍,可是我国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人则要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在国外,有专门提供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和危机处理服务的专门机构,“SOS”等救命网站的设立,对于产生强大自杀冲动或者意念者都是一种极好的预防和援救。去年12月份,在国内也已成立了专门研究自杀心理的专业机构,这标志着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个体和自杀者周围的人群有了专业的预防救助门诊。  每年全国因自杀造成的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财富流失是重大的,因此自杀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预防自杀日”的设立,是预防自杀这项浩大工程的开始,而面对社会成员,在自杀危机妥善解除后,应该多一点思考:社会是否更应注意人的心理状态,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是否也应有更大力度呢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