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童年的萤火虫   金翠华

(1)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从来就没见过萤火虫。他们知道自然界还有一种昆虫叫萤火虫,是得益于“囊萤积雪”这个成语。人对自然的破坏,使很多蕴涵着生命意义的语汇变成死海化石,这个“囊萤积雪”就是一例。我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里写道:“欲效车胤,找不到萤火虫;想学孙康,冬天见不到雪。历史啊,请告诉我,你喜欢哪一个时代的窗口?”

(2)城市的高楼连厦之间,宽阔纵横的柏油街道上,为什么见不到萤火虫呢?是它不习惯那些闪烁刺眼的霓虹灯,还是它不屑于在那些携带着喧嚣浊气的车灯中出没?都市灯红酒绿的夜,没有萤火虫的踪影。哪怕是夜再深、再黑,也见不到点滴萤光。

(3)然而,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萤火虫却悄然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我是在泽园宿舍的北山崖下看到的。野花和蔓草从山崖垂下来,夜风里依稀看见它们摇曳的倩影。月季花、迎春花、枣树、梨树、无花果树、石榴树……在山脚下簇拥着这座守望着校园的山崖,花草的清香沿着百卉路一直流溢到百卉广场,浸润着校园的每一条小路,祝福着活跃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萤火虫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祝福的源头,点燃了它那美丽的小灯。    

(4)萤火虫的小灯生气盎然,绿晶晶的萤光,闪耀在黄褐色的腹尾,柔软的翅鞘,扇动着,托着这一盏小灯,在树丛花叶间穿行。温柔的绿光照着薄薄的翅鞘,照着翅鞘扇起的颤颤波纹,像撒落在夜河里的宝石,随着水流缓缓地、忽隐忽现地闪耀着,闪耀着,真是梦幻般的美丽。

(5)“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秋夕》里的名句。我年轻的母亲吟诵这句诗的时候,手里握着的是大芭蕉扇,为我赶着蚊子,教我写“萤火虫”三个字。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的小学生是背着黑色的石板上学的,写字用白色的石笔在石板上写,写满了可以擦去,只要不弄碎了,一块石板可以一直用下去。我还不到上学的年纪,常常躲在门后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看他们背的石板,心里渴盼着有一天我也能有一块石板。

(6)我的母亲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尽管家境已经败落到不能再败落的地步,可她总能想出办法,让我能自信地去生活,而不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小孩。

(7)买不起石板,母亲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破了的瓦盆,她用石头把破碎的棱角砸去,磨成了一个大瓦盘,又从河边淘洗了一袋沙子,把沙子倒在瓦盘里,用手抹平,这就是我的“石板”了。母亲为我的瓦盘和沙子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还绣上“学习”两个字。

(8)我就是背着这个书包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那时我压根就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用流利的金笔在洁白的纸上描写我的小瓦盘,感念着那些供我练字的河沙!

(9)我很快就会写“萤火虫”三个字了,只是“虫”字写得不好看。繁体字的虫是现在的三个虫字聚在一起,写在沙盘上总是显得臃肿,沙子一塌,有些笔画就不清楚了,好像缺腿少脚的。可母亲还是笑着表扬我写得好。她说我写的萤火虫是提着灯笼在飞的萤火虫,不是爬在草丛里的。飞着的萤火虫你是看不清它的腿和脚的。

(10)我遥远的童年啊,储存了母亲多少的激励和挚爱!正是这挚爱真诚的激励,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几多坎坷……

(11)没有想到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竟然会看到我童年的萤火虫,它寻找我,在时间的隧道里飞越了几十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我。

(12)小时候我曾问过妈妈萤火虫为什么要打着小灯笼飞?妈妈说,它在寻找那些丢失了的小孩。小孩能丢失吗?能丢失。天太黑,看不清路,跌到沟里,掉在坑里,有的叫野草缠住了,就回不了家。——我一下子钻到妈妈的怀里,泪水顷刻涌了出来,我把脸贴在妈妈的脸上,哭着说:“妈妈,我不走丢,我不愿走丢。”妈妈搂着我,摩挲着我的头发,安慰我说:“小闺女不会走丢,一辈子都不会走丢。萤火虫知道小闺女不会走丢,它来看看你就放心地飞走了——你看,它打着灯笼找别的孩子了。”

(13)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狄奥奇尼斯,大白天提着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满处跑。当时的雅典,经济繁荣,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会场、市集、运动场以及妓院里。人在物欲引诱、荣华富贵、权势财富的绵密攻击下,彻头彻尾地出卖了自己——出卖了自己的尊严、自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拥有了外在的看得见的东西之后,人的本质却丢失了,看不见了。迪奥金尼斯认为这是人生一件赔得最彻底的买卖。你即使赚得全世界,但丢了生命还有什么益处?迪奥金尼斯是不是从萤火虫里得到启示,以至于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有人问他找什么。“找人!我正在找人,人怎么都不见了呢?”他回答着继续满街跑着,提着他的小灯笼。

(14)母亲曾告诉我,黑夜里走丢的孩子,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听到家人的呼喊:“你在哪里?”听到了呼喊,你要及时地回应:“我在这里!”家人顺着声音就能找到你。

(15)“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沉下心来,我似乎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我就会信心百倍地回应:我在这里!

(16)暑气即将消散的这个9月的晚上,我童年的萤火虫来到了校园。它美丽的小灯一往情深地闪耀着,它看到了我,我也看到了它,我在心里默念着:“我在这里,亲爱的,我在这里。我没有走丢。”它听到我的心声,它欣慰地扇动着轻柔的翅鞘,在我们的月季花前转了一圈,又悄然地飞进了黑色的夜幕。

(17)萤火虫,我童年的萤火虫,正提着它的小灯笼在黑夜里飞翔着,寻找着。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文中有两处写道:“妈妈,我不走丢”(第12段)“我没有走丢”(第16段)。请分别写出两处“走丢”的含义。答:妈妈,我不走丢                                                                       

我没有走丢

小题2:“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了萤火虫,但心情感受并不完全相同,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在第1段、第4段和第11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并填入下面的空格处。(6分)

答:            

小题4:“萤火虫”这一形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答: 

答案

小题1:(1)前者指因迷路而回不了家。后者指在人生的道路上因追求物质而失去了精神家园。(两个要点,每点2分)

小题2:奇尼斯是那个大部分人都丢失了人的本质的社会的精神追寻者,他试图唤醒人们对尊严、自由、精神等的追求与坚守。

(指出“他”1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的相应解释1分,“满街跑”的相应解释2分。)

小题3:落寞——欣喜(赞美)——惊讶(惊叹)(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4:火虫”不仅是文章的行文线索,(1分)也是作者抒情言志的依托(1分),它象征母亲的关爱和激励(1分),也象征着照亮“我”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1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与书为友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 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二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翻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 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二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 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来说,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 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方善语常会激发 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 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 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 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嗅到了他们的气息,成为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1.用“√”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教(huì huǐ)    书(jí jì)    本质(zhì zhǐ)    束(fù fǔ)   

2.根据文中的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诤友:                                                                                      

     真知灼见:                                                                              

     熠熠生辉:                                                                                

3.填空。

    “好书可引为诤友”中“好”读作                    ,意思是                                           ; 

    “同好一书之人”中“好”读作                   ,意思是                                              。 

4.作者眼中的好书,年轻时可以                             ;年老时可以                                 。 

5.作者为了说明“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用           与之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6.作者提倡“与书为友”,用自己的话谈谈读书有哪些益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