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2010年1~5月,某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营业额)679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6452.5亿元,增长24.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47.3亿元,增长25.4%。
1~5月,该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其中,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238.5亿元,增长14.2%;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2130.2亿元,增长17.4%;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增长16.3%;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70.3亿元,增长25.2%。
1~5月,该省热点商品销售快速增长。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1.8%。

2009年1~5月,该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为( )。

A.5099.7亿元
B.5195.6亿元
C.5474.9亿元
D.5666.5亿元

答案

参考答案:C,A0,C

解析: 验证A较复杂,可先跳过;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为238.5亿元,而餐饮业为270.3亿元,B显然错误;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7.4%,而住宿业为16.3%,C正确。故选C。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个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两晋六朝几百年间,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混成时代,中原被异族侵入,搀杂许多新民族的血;江南则因中原旧家次第迁渡,把原住民的文化提高了。当时文艺上南北派的痕迹显然,北派真率悲壮,南派整齐柔婉,在古乐府里头,最可以看出这分野。唐朝民族化合作用,经过完成了,政治上统一,影响及于文艺,自然会把两派特性合冶一炉,形成大民族的新美。初唐是黎明时代,盛唐正是成熟时代。内中玄宗开元间四十年太平,正孕育出中国艺术史上黄金时代。到天宝之乱,黄金忽变为黑灰。时事变迁之剧,未有其比。

当时蕴蓄深厚的文学界,受了这种激刺,益发波澜壮阔。杜工部正是这个时代的骄儿。

他是河南人,生当玄宗开元之初。早年漫游四方,大河以北都有他足迹,同时大文学家李太白、高适,都是他的挚友。中年值安禄山之乱,从贼中逃出,跑到甘肃的灵武谒见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不久告假回家。又碰着饥荒,在陕西的同谷县,几乎饿死。后来流落到四川,依一位故人严武。严武死后,四川又乱,他避难到湖南,在路上死了。他有两位兄弟,一位妹子,都因乱离难得见面。他和他的夫人也常常隔离,他一个小儿子,因饥荒饿死,两个大儿子,晚年跟着他在四川。他一生简单的经历,大略如此。

他是一位极热肠的人,又是一位极有脾气的人。从小便心高气傲,不肯趋承人。他的诗道: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奉先咏怀》)

又说: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赠韦左丞》)

可以见他的气概。严武做四川节度,他无家可归的时候去投奔节度使,然而一点不肯趋承将就,相传有好几回冲撞严武,几乎严武容他不下哩。他集中有一首诗,可以当他人格的象征: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言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茆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

这位佳人,身分是非常名贵的,境遇是非常可怜的,情绪是非常温厚的,性格是非常高抗的,这便是他本人自己的写照。

(湖南文艺出版社梁启超《情圣杜甫》稍作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反对“诗圣”的说法,而认为杜甫是“情圣”。

B.六朝时期,南北方文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南方整齐柔婉,北方真率悲壮,这在当时的乐府诗里体现明显。

C.“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黄金”忽变“黑灰”,但这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没什么影响。

D.作者在文中引入三篇杜甫诗歌,都是为了使“热肠”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小题2:作者为什么称杜甫为“情圣”,请分条回答。(3分)

                                        ▲                                          

                                        ▲                                          

小题3: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6分)

                                        ▲                                          

                                        ▲                                          

                                        ▲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