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四)

某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开工之前,承包方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了施工进度计划如下图所示,该计划满足合同工期100d的要求。

在上述施工进度计划中,由于工作E和工作G共用一个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原计划在开工第25天后进场投入使用),必须顺序施工,使用的先后顺序不受限制(其他工作不使用塔式起重机)。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要求变更设计图样,使工作B停工10d(其他工作持续时间不

变),监理工程师及时向承包方发出通知,要求承包方调整进度计划,以保证该工程按合同工期完工。

承包方提出的调整方案及附加要求(以下各项费用数据均符合实际)如下:

(一)调整方案:将工作J的持续时间压缩5d。

(二)费用补偿要求:

(1)工作J压缩5d,增加赶工费25 000元。

(2)塔式起重机闲置15d补偿:600元/d(塔式起重机租赁费)×15d=9000元。

(3)由于工作B停工10d造成其他有关机械闲置、人员窝工等综合损失45 000元。

问题

 

工作B停工10d后,承包方提出的进度计划调整方案是否合理?该计划如何调整较为合理?

答案

参考答案:

不合理。先进行工作G,后进行工作E(图示表达正确也可),因为工作E的总时差为30d,这样安排不影响合同工期。

单项选择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出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呐,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