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参考答案: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信贷传导有其独立性,不能由例如利率传导、货币数量传导的分析所代替,需专门考察。这方面的分析主要侧重于紧缩效应。
(1)对银行传导机制的研究。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首先明确的是银行贷款不能全然由其他融资形式,如资本市场的有价证券发行所替代。特定类型的借款人,如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它们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如果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贷款的供给,那么,就能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影响总支出。
假设中央银行决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售出债券,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相应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贷款L的供给也不得不同时削减。结果,致使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必须削减投资I和消费,于是总支出Y下降。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
全过程的特点是不必通过利率机制。
商业银行的行为绝不仅仅体现利率的支配作用。比如,在经济顺畅发展之际,银行不太顾虑还款违约的风险而过分扩大贷款;经济趋冷时则会过分收缩贷款。如果判断货币当局有紧缩的意向,它们会先行紧缩贷款。要是货币当局采取直接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扩张幅度的措施,商业银行有可能不仅不利用允许的扩张幅度,而且会立即自行紧缩。这就是说,.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信用数量并不一定受中央银行行为的制约,有时候会主动地改变其信用规模。商业银行自我控制贷款供给的行为称为信贷配给。
(2)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有经济学家从货币供给变动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来分析信用传导机制。他们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将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特别是现金流的状况。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利息等费用支出的增加,会减少净现金流;同时又间接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也会减少净现金流。同时,利率的上升将导致股价的下跌,从而恶化其资产状况,并且也使可用作借款担保品的价值缩小。由于这种情况,使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趋于严重,并促使银行减少贷款投放。一部分资产状况恶化和资信状况不佳的借款人不仅不易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以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果则会导致投资与产出的下降。
M→r→PE→NCF→H→L→I→Y
式中,PE为股票价格;NCF为净现金流;H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他符号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