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景泰县引黄灌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
项目背景: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西岸,地处黄士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甘、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海拔1275~3321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85毫米,蒸发量226.8毫米,年平均气温8.2℃,全年无霜期141天,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型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8.61万亩,林业用地39.74万亩。全县辖2镇12乡,17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万人,在甘肃省处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
“风大沙多,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是制约该县农、林、牧发展的主要因素。1970年开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与景泰县引黄堤灌工程相继启动,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定程度的改善。1990年,在兴建二期高扬程、大流量的引黄提水工程基础上,景泰县领导组织设计了二期灌区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县林业局协同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到二期灌区进行全面调查,提出规划设计方案。1991年,林业部“三北”局以林防计字20号文件正式批复,景泰县引黄灌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建设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期5年,建设总任务14.6万亩,其中林业部“三北”局投资108.9万元。
建设景泰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示范区的目的,是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做到农林水、片带网、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多种经营,服务农业。要求灌区内林分布均匀,布局适宜,结构合理,林分稳定;灌区外围和内部流沙被固定,所有农田、村宅、道路、水利设施受林木保护,基本免除风沙危害,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济林要求加强集约经营,果晶产量达到同类地区先进水平,确保移民稳定脱贫,进而致富。
基础数据:
(1)示范区年均风沙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40万元;
(2)示范区防护林生长良好,结构合理,能有效地保护农田和水利设施免受风沙危害。根据此地实践经验和科学观测,确定其防护林的减灾系数为0.8;
(3)流动沙地年均前进压、埋耕地面积2800亩;
(4)单位耕地面积年均产值为416元/亩;
(5)防护林对风沙危害的年减灾效益为352万元;
(6)固沙林带在流动沙地边缘地带的年减灾效益为116.4万元厂
(7)项目总投资为226.41万元;
(8)防护林的增产系数为15%;
(9)耕地单位面积年平均产量为260千克/亩,
(10)粮食每公斤价格为1.20元;
(11)防护林发挥作用为5年;
(12)防护林年减灾总效益为468.46万元;
(13)防护林年农田培产效益为804.96万元;
(14)防护林年直接经济效益平均为300.35万元;
(15)防护林带来的固定就业人数为1000人;
(16)完成防护林建设工投入劳动工日70万个;
(17)项目期为5年;
(18)项目前1988年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为150元/人;
(19)项目后1994年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为400元/人;
(20)建设期内累积综合物价平均上涨指数为20%;
(21)项目实际造林保存面积14.62万亩;
(22)项目涉及的范围总面积30万宙;
(23)当地年总能耗为3万吨(标准煤);
(24)年均抚育、平茬、修枝总质量(气干量)为267万千克;
(25)气干时的枝柴燃烧热值为4700千卡/千克;
(26)标准煤热值为7000千卡/千克;
(27)用于技术培训、推广的投资为31.7万元;
(28)项目前当地科技人员数4人;
(29)项目后当地科技人员数为27人。
问题:
(1)根据背景材料和基础数据选择适当的社会评价指标并进行计算。
(2)该项目当地配套资金全部为银行贷款,采取建成后(建成期付利息)10年等额还本付息方式偿还,利率为5%。当地政府每年可用于该项目还本付息的资金为16万元,该项目的偿债备付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
问题(1):
①防护林对风沙危害的年减灾效益A。
A=防护林对风沙危害的年减灾效益×示范区年均风沙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灾系数=440×0.8 =352(万元)
②流动沙地边缘地带固沙林带的年减灾效益。
固沙林带的年减灾效益=流动沙地年均前进压、埋耕地面积X单位耕地面积年均产值=2800×416 =116.48(万元)
③防护林年总减灾效益。
边缘投资年社会减灾效益=(防护林的年总减灾效益÷项目总投资)×100=(468.48÷226.41)× 100=206.92(元)
④防护林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防护林年护田增产增量=增产系数×农田林网化的总耕地面积X耕地单位面积年平均产量=15%×172000×260=670.8(万千克)
社会经济效果=(年护田增产产量×粮食平均价格×防护林发挥作用年限)÷项目总投资= (6 708 000×1.20×5)÷2 264 100=17.8(千克/元)(项目期5年内)
⑤防护林带来的年国民收入增量。
防护林带来的年国民收入增量=防护林年总减灾效益+防护林年农田增产效益+防护林年直接经济效益=168.48+804.96+300.35=1573.79(万元)
⑥防护林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防护林带来的社会经济增长率=(防护林带来的年国民经济增量÷项目前当地年国民收人总值)× 100%=(1573.79÷532)×100%=295.8%
⑦防护林对当地就业的影响。
防护林建设期间每年可就业总人数于防护林带来的固定就业人数+(完成防护林建设劳动工日÷ 305÷5)=1000+(700 000÷305÷5)=1459(人) 社会就业效果=防护林带来的每年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1459÷2 264 100=6.44(人/万元)
⑧防护林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当地人民实际总收入增长率=[项目后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项目后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建设期内累积综合物上涨指数+项目前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项目前当地人民平均收入水平× 100%=[400-(400×20%+150)]÷150×100%=113%
⑨防护林项目对森林覆盖率影响。
新增森林覆盖率=(项目计划造林保存面积÷项目涉及的范围面积)×100%=(14.62÷38)× 100%=38.5% 万元
投资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项目计划造林保存面积÷项目涉及的范围面积×100%)÷项目总投资=(14.62÷38×100%)÷226.41=0.17%
⑩防护林缓解农村能源效益。
防护林年提供薪柴折合标准煤吨数=(年均抚育、平茬、修枝总重量×气干时的枝柴燃烧热值)÷标准煤热值=(2 670 000×4700)÷7000=1792.7(吨)
标准煤替代率=(项目年提供薪柴折合标准煤吨数÷当地年总能耗折标准煤吨数)×100%= (1792.7÷30 000)×100%=5.98%
⑩防护林建设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防护林建设技术培训投人比=(用于技术培训、推广的投资÷项目总投资)×100% =(37.1÷226.41)×100%=16.4%
科技人员变化率=[(项目后当地科技人员数÷项目前当地科技人员数)-1)×100% =[(27÷4)-1)×100%=575%
问题(2):
当地配套资金=226.41-108.9=117.51(万元)
每年应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偿债备付率=16÷15.19=1.05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