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于2000年1月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止2005年12月31日,A公司股份总额为20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每股面值为1元,下同),其中:发起人股份为14000万股,已上市流通股份为6000万股。持有A公司股份前2名的股东及其持股情况分别为:B国有集团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持有8000万股发起人股份,占A公司股份总额的40%;C国有企业(以下简称“C企业”)持有1000万股发起人股份,占A公司股份总额的5%。 有关信息资料如下: (1)2006年1月,B公司拟将所持A公司5000万股为其参股的一家公司向银行贷款提供质押。 (2)2006年3月,C企业拟以自己所持A公司1000万股向银行质押贷款。 (3)2006年4月,C企业以自己的成套设备为抵押,向E银行贷款1000万元,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经查明:C企业以成套设备进行抵押时,未经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 (4)2006年5月,A公司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向F银行贷款3000万元,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经查:该土地使用权是A公司通过转让方式取得的,在抵押登记前,A公司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5)A股份有限公司拟租用股东B企业的设备。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A公司董事会对该租赁事项进行表决时,有关表决情如下:A公司的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人数为5人,其中包括B企业的派出董事王某。王某未参与投票表决,董事会的表决结果为3票赞成、1票反对。 要求: (1)根据本题要点(1)提示的内容,B公司拟将所持A公司5000万股股份为其参股的一家公司向银行贷款提供质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2)根据本题要点(2)提示的内容,C企业以所持A公司1000万股股份向银行质押贷款时,应当提交哪些文件、材料 (3)根据本题要点(3)提示的内容,由于C企业以成套设备进行抵押时未经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人民法院能否以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认定抵押合同无效 (4)根据本题要点(4)提示的内容,A公司和F银行签订的抵押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5)根据本题要点(5)提示的内容,指出甲公司董事会能否通过与B企业的租赁事项并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不符合规定。首先,根据有关规定,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用于质押的国有股数量不得超过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国有股总额的50%。在本题中,B公司将所持5000万股用于质押,超过所持8000万股的50%。其次,根据有关规定,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持有的国有股仅限于为本单位及其全资子公司提供质押。在本题中,B公司为其参股公司提供质押不符合规定。 (2)①C企业作为A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持股5%以上),将其股份进行质押时,应当提交上市公司出具的公司董事会已获知该事项的函件;②c企业质押股份的性质属于国有股的,C企业须出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文;③C企业质押股份的性质属于发起人股,应提供公司成立时间证明及其营业执照复印件。 (3)人民法院不能以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认定抵押合同无效。根据有关规定,国有工业企业以机器设备、厂房等财产设定抵押,如无其他法定的无效情形,不应当仅以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认定抵押合同无效。 (4)A公司和F银行签订的抵押合同有效。根据规定,以出让、转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即使未经有关主管部办批准,也应认定抵押有效。 (5)A公司董事会可以通过该租赁事项。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的董事过半数通过。在本题中,除王某外,无关联关系的董事为5人,出席会议的董事人数为4人,赞成票为3票,均符合法定要求。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必须吃透世界金融的诡谲

  高盛一名高管反水,近日发表公开信斥责高盛血液里“有毒的贪婪”,将客户当成“傻瓜”和“木偶”。公开信引起高盛股价下跌,在美国金融街和舆论中都掀起轩然大波。

  高盛是美国资本主义宝塔尖上的一颗珠子,同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一样,其对美国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具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它们的跨国化,又极大引导了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对新兴国家利弊参半,但它们的超级控制力始终令人不安。

  高盛在美国内部都不断被质疑“没有道德”,出过多次丑闻,它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如果不干点“违背道德的事”,似乎不太可能。

  高盛等投行在美国就是“公关”高手,投行高管同美国政府官员之间的“旋转门”是公开的,以至于英语中有一个专有名词“财政部-华尔街共同体”。高盛在新兴国家招募员工非常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以此将影响力迅速渗入各国的一些核心圈子。

  但如果因此就拒绝同这样的投行打交道,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的摸索或许会付出更多学费。我们并不清楚,究竟哪样做我们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经济快速积累规模,但这些积累的金融含义,中国人的理解大多数是西方教给我们的。就像一个穷人好不容易存了一笔钱,但用这笔钱的环境是在富人堆里,这些钱意味着什么,应当怎么用,只能慢慢体会。

  中国一个比较糟糕的问题是,本来尖端金融人才就不多,但国有金融系统无法形成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让这些人才专心为国家服务。中国金融人才的“外流”仍是大趋势,何时能变成“内流”,目前看上去遥遥无期。

  在当下追求社会公平的大氛围下,让中国形成一个与高盛竞争力旗鼓相当的人才集合,是很难的一件事。

  金融安全在中国国家安全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存的钱”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但中国的金融系统仍很质朴,基本没见过欧美金融界经历的那些世面和风暴,我们独立形成对一些重大金融事件的判断还有困难。

  换句话说,如果高盛等忽悠中国的话,他们胜算的可能性大概不是零。

  中国必须像冲击“两弹一星”那样,彻底吃透世界金融里那些诡谲的东西。未来美国朝中国扔原子弹的可能性很小,但它在金融上给中国致命一击,无论是精心设计还是“顺手牵羊”,这大概不是不值得任何防范的科幻故事。

  与高盛等投资银行认真共处,把它们琢磨透,向它们求教,但也不言听计从,寻求与它们合作和防范并规范它们的平衡,这是中国在搞不太清楚美国那些大投行时,相对合理也相对保险的态度。

  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工厂和建筑队,但如果长期没有世界一流的金融,那我们就可能永远是这个世界的“苦力”。改变这个情况,是未来几代中国人的使命。(2012年3月《环球时报》)

1.有关“高盛”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高盛”是美国的一家投资银行,它对美国资本的配置和使用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B.高盛投资银行的高层管理人才在公开信中对高盛投银进行了“曝光”,使得高盛投银的股价下跌,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

C.高盛投银高管人员经常能与美国政府官员达成共识,这也说明美国银行与政府组成了利益共同体。

D.高盛投资银行聚集了较多的优秀金融人才,这让新兴国家很难形成与之进行竞争的有力的人才集合。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盛投银将客户当成“傻瓜”和“木偶”等没有道德的言行,被内部人员斥责,而这种丑闻曾多次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出现过。

B.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较多的货币,所以金融安全也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防范内容。

C.现在中国金融系统给金融人才的福利待遇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所以尖端金融人才很难专心为国家服务,致使国内金融人才“外流”现象难以断绝。

D.在中国还没有完全了解世界金融里的奥秘的情况下,中国在金融领域还大可不必去防范美国或是有预谋的或是无意的“忽悠”。

3.根据原文内容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高盛等投资银行不仅对国内资本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跨国影响着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

B.高盛投银在新兴国家的招募条件就是员工要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这样会给高盛投银带来“公关”条件,利于业务的开展,否则,将不予录用。

C.未来美国朝中国扔原子弹的可能性很小,但它在经济领域很有可能会精心设计或“顺手牵羊” 给中国致命一击,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时刻防范。

D.中国要学会在与高盛等投资银行共处中合作,在合作中做好防范与制衡,这样我们就可能有机会改变在金融界里“苦力”的角色。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