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请据此教材内容设计1小时(45分钟)的教案。
参考答案: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1) 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
(2)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 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能力方面:(1) 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 通过介绍遗传工程,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二、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观察分析、对比学习
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通过设计新情景,引入新内容的学习)
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播放结束,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让学生讨论)
(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的恐龙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是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引入课题: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在细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呢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确实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这种中间物质就是RNA。
学习阶段:
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板书,表略,出现在学案和课件上)
mRNA(信使RNA)
[*]
另外,教师补充:在细胞中,根据结构功能的不同,RNA主要分为三类,即r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mRNA(信使RNA)。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板书,只写标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初步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形成大致印象。
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转录过程。
教师:结合课本示意图和课件动画演示,一步步详细讲解转录过程。
板书:(让学生总结,将课本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
(一) 转录
1.定义:见板书
2.过程:DNA→mRNA
3.小结:
场所:细胞核
模板:解旋的DNA的一条链
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产物:mRNA
教师设问:转录得到的RNA仍旧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或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如何才能将RNA碱基序列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呢即:mRNA如何将核酸语言翻译成蛋白质语言呢
教师导学,讲解遗传密码破译的过程,并结合课本插图重点讲解密码子、tRNA和反密码子,以及如何查密码子表。
1.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
2.tRNA(转运RNA)的特点:象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3个碱基,另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如课本示意图)。
3.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初步理解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利用幻灯片,显示转录过程。
教师:结合课本示意图和课件动画演示,详细讲解翻译过程。
板书:(让学生总结,将课本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
(二) 翻译
1.定义:见板书
2.过程:mRNA→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3.小结:
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模板:mRNA;
原料:20种氨基酸(由tRNA搬运);
产物: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肽链。
小试牛刀:已知mRNA的碱基序列是A—U—G—G—A—A—G—C—A—U—G—U—C—C—G—A—G—C—A—A—G—C—C—G,这条mRNA链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写出相应的反密码子,并根据密码子表,列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巩固总结:让学生回顾转录和翻译相关知识,并与DNA复制作比较。
(三) 比较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
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