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脑血流灌注显像应用于脑缺血疾病的临床价值。
参考答案:     答:脑血流灌注(rCBF)显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TIA是指伴有局部脑缺血症状的短暂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不足,rCBF显像中可见局部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一般认为,皮质rCBF<23ml/(100g·min)时,临床上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当rCBF>23ml/(100g·min)但低于正常值时,临床上可无症状。如果患者长期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不可逆性脑缺血,最终可能发展为脑梗死。因此及早发现慢性低灌注状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rCBF显像阳性率与血管病变程度和显像距发作时间有关,一般在发作24小时内显像,诊断灵敏度为60%,而一周后显像,则灵敏度下降至40%。其阳性率显著高于CT和MRI,因为只有当局部血流量<8ml(100g·min)时,脑组织才会出现能被CT、MRI发现的结构改变。应用C02、乙酰唑胺等介入试验可显著提高显像的敏感性,有助于慢性低灌注状态病灶的检出,评价脑灌注储备功能受损情况。通过rCBF显像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的变化,对TIA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脑梗死的rCBF显像在脑梗死早期即可出现梗死区放射性分布或稀疏的异常表现,而CT、MRI在发病最初至几天内,由于解剖结构尚未发生变化,可以表现正常,但这种结构和功能显像对脑梗死的敏感性的差别大约在72小时内消失。少数患者发病数日后,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缺血区周围血管扩张和血管反应性增强,在rCBF断层影像上可见梗死灶周边出现放射性分布增高区,称为过度灌注现象,部分脑梗死患者,可见病变对侧小脑呈血流减低(放射性减低),为血管神经反应所致,称为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这些特殊征象不能被CT、MRI显像所发现。因此,脑梗死后尽早进行rCBF显像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估测,对于临床患者的观察和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帮助,如临床是否适合做溶栓治疗等,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