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说明]
某地区举行篮球比赛,需要开发一个比赛信息管理系统来记录比赛的相关信息。
[需求分析结果]
1.登记参赛球队的信息。记录球队的名称、代表地区、成立时间等信息。系统记录球队的每个队员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每个球队有一个教练负责管理球队,一个教练仅负责一个球队。系统记录教练的姓名、年龄等信息。
2.安排球队的训练信息。比赛组织者为球队提供了若干个场地,供球队进行适应性训练。系统记录现有的场地信息,包括:场地名称、场地规模、位置等信息。系统可为每个球队安排不同的训练场地,如表3-9所示。系统记录训练场地安排的信息。

表3-9 训练安排表

球队名称场地名称训练时间
解放军一号球场2008-06-09 14:00-18:00
解放军一号球场2008-06-12 09:00-12:00
解放军二号球场2008-06-11 14:00-18:00
山西一号球场2008-06-10 09:00-12:00

3.安排比赛。该赛事聘请有专职裁判,每场比赛只安排一个裁判。系统记录裁判的姓名、年龄、级别等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首先分组,然后根据球队、场地和裁判情况,安排比赛(每场比赛的对阵双方分别称为甲队和乙队)。记录参赛球队、比赛时间、比分、场地名称等信息,如表3-10所示。

表3-10 比赛安排表

A组:

甲队…乙队 场地名称 比赛时间 裁判 比分
解放军…北京 一号球场 2008-06-17 15:00 李大明
天津…山西 一号球场 2008-06-17 19:00 胡学梅

B组

甲队…乙队 场地名称 比赛时间 裁判 比分
上海…安徽 二号球场 2008-06-17 15:00 丁鸿平
山东…辽宁 二号球场 2008-06-17 19:00 郭爱琪

4.所有球员、教练和裁判可能出现重名情况。
[概念模型设计]
根据需求阶段收集的信息,设计的实体联系图和关系模式(不完整)如下。
1.实体联系图(图3-20)


2.关系模式
教练(教练编号,姓名,年龄)
队员(队员编号,姓名,年龄,身高,体重,

  • (a)
    球队(球队名称,代表地区,成立时间,
  • (b)
    场地(场地名称,场地规模,位置)
    训练记录(
  • (c) )
    裁判(裁判编号,姓名,年龄,级别)
    比赛记录(
  • (d) )

1. [问题1]
根据问题描述,补充4个联系,完善图3-20的实体联系图。

答案

参考答案:[问题1]
本题考查读者对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及向逻辑结构转换的掌握情况。此类题目要求认真阅读题目对现实问题的描述,经过分类、聚集、概括等方法,从中确定实体及其联系。题目已经给出了4个实体,需要根据需求描述,给出实体间的联系。
由“每个球队有一个教练负责管理球队,一个教练仅负责一个球队。”知球队与教练间为1:1联系;球队与队员之间应为1:N联系;多个球队使用多个训练场地,球队与场地之间为M:N联系;比赛是球队、场地与裁判之间的联系,一个球队会与同组的其他多个队之间比赛,有多个场地和裁决,一位裁判会对多场比赛判罚,一个场地会有多场比赛,涉及多个球队和裁判,因此球队、场地与裁判之间的比赛关系为M:N:P联系。补充完整的实体联系图如图3-29所示。

填空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是灯

铁凝

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 * * ”。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的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紧张着自卑着也还坚持写着,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忏悔体”了。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书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中国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像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我要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的笔下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特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但我仍然要说,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内容?(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