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请写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一课的说课稿。

答案

参考答案:[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能力目标: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德育目标:
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的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以下教法:
(1)图例导析法
(2)归纳推导法
(3)设疑导学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
[学法分析]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采用复习导入和设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设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新课教学
在黑板中间挂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孤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三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①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②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③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④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⑤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⑦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一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版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②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③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④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任务,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①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②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的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计算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