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现在,国土的概念已不仅限于陆地,领海领空同为国家主权范围。按照现有国际法,海岸线延伸200海里为各国所有,因而许多国家展开了争夺岛屿的斗争。我国的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各国侵占,可见( )。

A.中国领土过多,管不过来

B.这是战争的前奏

C.东南亚各国国力贫乏弱小,以争夺新国土来扩充资源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友好领邦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多助之至,天下之(     )

而攻之而不胜(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⑧            

B.①⑧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