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的产品都存在着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但现实中,许多产品的市场并不存在。给出你的理由,并说明市场消失与政府管制(regulation)之间的关系。

答案

参考答案:(1)所谓“充分竞争”的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有两个含义:①它是一个由供求关系支配的市场,市场上有许多自由的买方和卖方,有关货物的供给在两起以上;②买卖双方之间绝对不存在任何抑制竞争的义务、协议和惯例。据此,垄断的或已被分割占据的市场不具备充分竞争的条件。
(2)许多产品的市场不存在是有理由的。有些待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的规模经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只有在整个行业的产量都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果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例如,若自来水公司开放竞争,不同的水源,使用不同的水管,无法相互连接使用,使得同一地区需要许多重复的水管,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3)政府如果放弃管制,对市场完全听之任之;可能引起恶性竞争、通货膨胀等,使竞争者和消费者都蒙受巨大损失,从而导致市场消失。
政府管制过严可能引起生产萎缩、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市场消失。比如,关于政府管制过严导致市场消失的例子可举二战后美国的旧房租赁市场为例,政府的限制租价政策极大地制约了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其对旧房的摧毁力比纳粹的炸弹还厉害。但是在某些行业,例如几乎不存在竞争或竞争很弱的产业(主要就是自然垄断性产业)中,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管制法规,并借助社会监督力量,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机制的刺激机制,以制约垄断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学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