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45800300019读作______.

答案

45800300019读作:四百五十八亿零三十万零一十九,

故答案为:四百五十八亿零三十万零一十九.

单项选择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文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还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西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 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B.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C.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D.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2)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