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
【说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成为网络教育的关键。教与学应该是互动的,所以网络课件要体现出交互性的特点,以实现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课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交互式方法进行设计,实现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

【问题1】试述Web下的页面设计技术。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Web下的课件设计技术可以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 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IIS 5.0 Web服务器,用Dreamweaver 4.0进行网络课件静态页面的制作,用DHTML、 Javascript、VBscript 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用Microsoft Access 2000建立数据库,使用ASP (Active Sever Pages,活动服务器脚本)技术实现Web站点与数据库的动态链接。 网络课件建立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体系结构的基础上。B/S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设计模式,这种基于Web的模式是通过ASP技术,利用 ADO对象来访问数据库的,它把传统的C/S模式的服务器进行了进一步分化,分解成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的一个Web服务器。基于B/S结构的系统不需安装专用的前端应用程序,各种平台上的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访问并处理相应的信息,操作更加简单,但存在安全与数据通信的瓶颈问题。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