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6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

战略构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六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十六届六中全会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

十七大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

署“文化强国”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材料三:全会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胡 * * 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怎样发展的?(8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三个突出的特点?(9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要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9分)

答案

(1)(8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文化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2分)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 (2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文化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2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了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2分)

(2)(9分)①鲜明性是指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所存在或倡导的价值体系。(3分)

②导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不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和导向作用。(3分)

③包容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分)

(3)(9分)①加强社会管理,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3分)

②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就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3分)

③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3分)

(如果用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知识分析,可以按一个要点给分。)

本题以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考查知识点唯物论和认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地位,题目类型措施类、认识类、原因类。第(1)问,知识范围限定很明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翻译设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意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虽然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好像很多,但依据课本原理方法论表述一一对应,联系材料即可;第(2)问,有一定难度,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特点教材没有明确表述,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故有一定难度;第(3)问,也有较大的难度,教材没有专门关于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既有相关理论,需要学生根据基本的逻辑层次进行分析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党的执政地位、国家、人民的关系,上述因素都在学过的知识中有,但需要学生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语言上的锤炼和组织。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来都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来说,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两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需。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文化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小题3: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