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说明]
某公司需开发一套通用信息管理系统。为保证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对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测试,重点对模块和系统性能进行测试。

模块测试主要从模块的5个方面进行检查: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出错处理和边界条件。测试工程师对开发的模块进行测试时,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A. 检查变量名是否正确
B. 检查错误提示与实际错误是否相符
C. 检查模块的输入参数的个数与形参的个数是否匹配
D. 检查n元数组第n个元素的处理是否正确
E. 检查算符优先级是否正确
F. 设计用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模块
G. 设计用以模拟被测模块的下级模块
其中, (4) 是模块接口检查, (5) 是局部数据结构检查, (6) 是重要的执行路径检查, (7) 是出错处理检查, (8) 是边界条件检查; (9) 是驱动模块设计, (10) 是桩模块设计。

答案

参考答案:(4)C或检查模块的输入参数的个数与形参的个数是否匹配
(5)A或检查变量名是否正确
(6)E或检查算符优先级是否正确
(7)B或检查错误提示与实际错误是否相符
(8)D或检查n元数组第n个元素的处理是否正确
(9)F或设计了用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模块
(10)G或设计了用以模拟被测模块的下级模块

解析:本问题考查对模块测试基本概念和工作任务的掌握。
单元测试也称为模块测试,通常在编码阶段进行,是软件测试的最基本的部分。单元测试对源程序的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模块内部的错误,并验证每个模块是否满足系统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单元测试可以选用人工测试或机器测试,当用机器测试时,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法。
在单元测试中,主要从模块的5个方面进行检查: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出错处理和边界条件。
(1)模块接口:正确地输入输出数据是模块进行其他测试的基础,所以在单元测试中要考查模块的接口。
(2)局部数据结构:在单元测试中,为确保模块内的临时数据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必须仔细检查局部数据结构。
(3)重要的执行路径:在单元测试中,对路径的测试是最基本的任务。由于不能进行穷举测试,所以需要精心设计用例,保证模块中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检查是否有计算、比较或控制流等方面的错误。
(4)出错处理:好的设计应该能预测到各种出错的条件,并且有对出错进行处理的路径,以保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便于用户维护。因此,要对程序中包含的出错处理通路进行测试。
(5)边界条件:边界条件的测试是单元测试的最后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软件容易在边界出现错误,如处理n元数组第n个元素时常常有错误。
由于模块不是独立运行的程序,各模块之间存在调用与被调用的关系,所以在对每个模块进行测试时,需要为被测模块编写一些测试模块来代替它的上级模块或下级模块。所编写的测试模块主要模拟与被测模块直接相关部分的功能,分为驱动模块与桩模块两种。驱动模块(driver)相当于一个主程序,它用于接收测试用例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送到被测模块,被测模块被调用后,“主程序”输出测试结果,如打印“进入——退出”信息等。桩模块(stub)代替被测模块所调用的子模块,利用它对被测模块的调用能力和输出数据进行测试,其内可进行少量的数据处理,目的是为了检验入口、输出调用和返回信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玉树荒野的雪地

林 染

①凡对中国西部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草原”这个词汇绝非“翠绿”和“茂盛”的同义语。有一种草原叫荒漠草原,沙砾地面,浅草稀疏,几乎不长树木。荒漠草原呈现一派高寒、荒凉气象。青海玉树就是这样的荒漠草原。那儿的县城,往往仅只是几排平房。

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南北纵穿青海省的时候,玉树一带的荒凉同柴达木盆地一样让我吃一晾,天野茫茫,罕有人烟。

③1999年,一位挪威小伙子单身来到玉树荒原上的甲乙小学认真地为藏族牧民的孩子当起教师来。几间平房的小学坐落在辽远的雪地上。这位白皮肤、高鼻梁的异族教师同肤色黝黑的少年们一起起劲地踢着足球。他同孩子们一起去河里砸冰取水,把水背回来。星期天他开车带孩子们去县城玩。他努力向孩子们学习藏语。如今他使用的名字是尕藏多吉,这是一个纯正的藏族名字。

④尕藏多吉的家乡在挪威农村。他让母亲和乡亲们亲手做了三百双小袜子寄到遥远的中国青海玉树。他发现他的藏族学生中许多人没穿袜子。

⑤一年多以后,我们在陕、甘、宁、青电视台联合播出的节目中见到了他同孩子们在雪地上踢足球的画面。他也孩子般地喊叫着,头上冒着汗。森林之国挪威的青年、中国荒凉远野的雪地、足球欢乐的腾飞,这是动人的一幕。

⑥画面的背后是:挪威人尕藏多吉必须学会吃中国藏族的糌粑,喝中国藏族的酥油茶,还必须学会在冷飕飕的房子里用牛粪生火。

⑦其实在中国的内蒙古草原、青海湖边的毡房里,在川、黔、滇深山老林的村寨中,像尕藏多吉这样来自异国的青年志愿者绝非独例。一对美国情侣在青海湖边自搭毡房办学,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站在桂林山间一所小学的讲坛上。我们都知道白求恩、柯棣华、路易·艾黎的故事,今天的尕藏多吉们正充实发展着他们不朽的事迹。

⑧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均收入可能不到西方国家的百分之一,有的地方还没有电,可能连一段能骑自行车的平路都没有。这些异国的小伙子和姑娘,为什么要抛却富贵和安逸来自讨苦吃?谚语说,“条条大路通向城市的广厦和花园”,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荒凉漫长的路径?

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目睹过万马嘶鸣着扬鬃飞驰的场面,那景象是异常壮观的。不过,在塔克拉玛干发生的另一幕更令我难忘:一峰骆驼,步履缓慢又坚韧地走着,昂着头——骆驼的头总是昂着的,朝着它的一片孤独的绿洲。

⑩其实还有一句本应深刻铭记的谚语,人们往往不愿记住它,因为这句谚语似乎蕴含着不富贵不显赫甚至只有单纯苦涩的味道。这句谚语是: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你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

(11)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

(选自2007年《甘肃日报》)

11.文章开头写了玉树高原的荒凉,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第⑨段,描绘了两幅画面,寓意是什么?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8分)

13.结尾写道:“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