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位于9度抗震设防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属Ⅱ类的办公大楼,地上10层,高4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剖面和平面见图6-33所示。该楼层顶为上人屋面。通过计算,已知每层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共12500kN,每层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共2100kN;屋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共13050kN,屋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共2100kN。经动力分析,考虑了填充墙的刚度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为0.9s。该楼的结构布置、侧向刚度及质量等均对称、规则、均匀、属规则结构。

 

假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0.22;屋面恒荷载标准值为43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480kN,雪荷载标准值为160kN;各层楼盖处恒荷载标准值为41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550kN。试问,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项数值最为接近。提示: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底部剪力法计算。

A.8317

B.8398

C.8471

D.8499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4.3.4条,由式(4.3.4-1)可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FEkeq=0.22×0.8×(4300+4100×10+160×0.5+550×10×0.5)=8471kN。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作了概括介绍。“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突出了秋天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对邀请者极为不满,甚至怀疑邀请者可能不是什么好人。

C.“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很传神。琵琶女欲言又止,琵琶遮面表现了她不愿见人,有难言之痛,又有一丝戒备的复杂心理。

D.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从她演奏的曲目上看,是当时的名曲;从她演奏的过程来看,旋律的变化及其复杂性,使她的演奏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听众的反应来看,听众悄无声息却已被深深吸引住。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6.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7.这段文字的音乐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如“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等描摹出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元稹的《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都和《琵琶行》一样,以声喻声。

C.诗人在这段诗中描写音乐以侧面为主,浓墨重彩地写了琵琶女演奏的曲目及内容,渲染了琵琶女娴熟、高超的技艺。

D.诗人本无意描绘音乐,从全文看,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主要目的应在于表现“天涯沦落”之恨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