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是光明高中高一(二)班的学生,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去世。张凯的母亲是乡村幼儿教师,因为幼儿园距其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由于母亲忙于工作,家中无人照顾,张凯读初中时一直住校。到了高中阶段,母亲要求张凯经常回家分担家务,相互照顾。三个月以来,张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来回奔波,导致他无暇顾及学业,学习成绩下滑。为了提高成绩,他努力学习,但依然表现平平,对此他颇有怨言。再加上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欠佳,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张凯感到非常自卑。

[问题]

答案

参考答案: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在接案时要事先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上述案例,可以采用内外影响力范式进行分析。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看待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一种角度。“内外影响力范式”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主要是个人的微观系统(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外部力量包括中观系统(家庭、群体和学校)和宏观系统(文化、制度、组织和委员会)。这些力量的作用对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运用内外影响力范式分析案例的理论依据
①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人类被看做是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社会工作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的功能失调的处理,来强化能力、整合治疗和改变问题。生态系统主张,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发挥,则需由个人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系统切入。
②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所有的元素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的一种具体操作化。
(2)运用内外影响力范式具体分析张凯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①从内部影响力看,张凯并不情愿奔波于家庭和学校之间,他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也不满意,却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改变。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还带有自卑心理。
②从外部影响力看:
a.家庭层面。张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忙于赚钱养家,家务无人做,需要张凯分担家庭责任。母亲想要关心张凯,却无暇照顾他的生活,更谈不上关心他的学习问题。
b.群体层面。张凯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未能从同辈群体中感受到有效的支持,反而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产生了自卑心理。
c.学校层面。老师、学校没有针对张凯的特别情况,提供任何的个别帮助。
d.社会层面。张凯没有获得所在社区为他或他的家庭提供的个别帮助;没有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支持与帮助。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影响了张凯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导致了他学习成绩的下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形成了张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内外影响力范式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制定干预计划。总的来说,张凯很在意自己的学业,想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工作,一方面能够帮助张凯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友好信任的专业关系的建立,便于其他问题的解决。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7.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8.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⑴四十年前:                                                                        

⑵四十年后:                                                                        

9.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

答: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段末“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

B.第二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

C.第四段段末,运用比喻手法,虚实相间,既刻画白鹤翔舞的生命活力,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

D.本文引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E.本文以白鹤为线索,由回忆写到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