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0年5月,侵入法国的德国侵略军的两支坦克军团,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不到4天便完成了对马其诺防线的迂回突破。与此同时,英法比联军节节败退。5月23日黄昏,约40万溃败联军被德军两支坦克军团围困在法国敦刻尔克附近宽10千米、长50千米的狭小三角地带,联军危在旦夕。
但是,令人料想不到的是,5月23日深夜,一纸由希特勒亲自签名的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传到了德国坦克军团 * * 们的手中,部队停止攻击。
一纸手令让英法比联军获得了3天的宝贵时间,代号为“发动机”的大撤退行动迅速展开,从英国征集来的850艘大小舰船迅速抢运联军渡过了海峡。
5月26日晚,在德国坦克军团的一再请求下,统帅部才下令恢复攻击。但一切都已为时太晚,3天改变了联军的命运,英法比联军保存了34万精锐军队。
在决定战争命运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为何命令德军“停止攻击”呢看来,地图误导了希特勒。希特勒看到地图上加莱和敦刻尔克周围全是沼泽地和泥潭(实际上已干涸),害怕坦克队受损严重,影响到对法军的征服,于是下令停止攻击。
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被日本占领的太平洋上的小岛塔腊瓦登陆。由于当时美军指挥部使用的是一张100多年前绘制的旧水图,结果美军登陆舰到达塔腊瓦岛海岸时,已淤浅的港湾使登陆舰不能靠岸,海军陆战部队士兵只得涉水登陆,美军部队暴露在日军火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无情攻击的目标。这张过时的旧水图,使美军付出了死亡3000多名士兵的高昂代价。
请回答:
(1)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希特勒为什么未能实现其于敦刻尔克全歼英法比联军的目的,美军为什么付出死亡3000多名士兵的高昂代价。
(2) 运用辩证法有关原理分析英法比联军为什么能在万分危机情况下将34万精锐部队保存下来并运回英国本土。

答案

参考答案:这两则故事包含的哲学原理是,要取得任何工作的成功和胜利,必须有正确而科学的理论指导,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做到理论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但要坚持和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而且同时要坚持和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客观事物却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理论只有随着实践和发展变化而变化,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取得工作的成功与胜利。反之,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就会遭受挫折,招致失败。希特勒之所以未能实现其于敦刻尔克全歼英法比联军的目的;美军之所以付出了死亡3000多名士兵的高昂代价,就在于希特勒和美军指挥官手中的“地图理论”早已和它们各自的地理环境(客观实际)大相径庭。前者,加莱和敦刻尔克周围的沼泽地和泥潭已由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干涸;后者,在1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已使先前较深的港湾而淤浅,希特勒和美军指挥官均没有做到“病”变而“药”变,也未能做到理论(他们手中的地图资料)和实际(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理环境间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那么他们招致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英法比联军在濒临绝境,能在万分危机之时,把34万精锐部队保存下来并运回英国本土,就在于英法比联军在希特勒由于地图误导而下令停止德国坦克军团进攻,贻误了3天宝贵战机的情况下,在这一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足以引起事物质的变化的飞跃之时,英国海军部并没有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而是果断而不失时机的发动了代号为“发动机”的撤退计划,争取了主动,以爆发式的质的飞跃形式,从而解决了英法比联军与德国法西斯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从而置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这个故事,生动而充分地证明了“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