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

材料一: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

答案

参考答案:

观点:中国本身存在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但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才实现社会转型的。

论证:明中叶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开始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如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以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并为之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

第三问,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前代的遗产中,具有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但这些积极因素只有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中国是不会产生近代化的。可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即结合殖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产生的影响来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归纳。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