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是一台主机上用sniffer捕捉的数据包,请根据显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IP报文的源地址是 (16) ,目标地址是 (17) 。
(2)携带的协议是 (18) 。
(3)从图中的信息可知,该数据包所携带的数据部分的大小为 (19) 。
(4)该IP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允许分片(回答是或者否) (20) 。
20()
参考答案:是
解析:
IP协议头部的结构如下:
·版本(Version):4——IPv4
·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单位为4字节,最大60字节
·TOS(Top of Service):IP优先级字段
·总长度(Total length):单位字节,最大65535字节
·标识(Identification):IP报文标识字段
·标志(Flags):占3比特,只用到低位的两个比特
MF(More Fragment)
MF=1,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包
MF=0,分片数据包的最后一个
DF(Don’t Fragment)
DF=1,不允许分片
DF=0,允许分片
·段偏移(Fragment offset):分片后的分组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总共13比特,单位为8字节
·寿命:TTL(Time To Live),丢弃TTL=0的报文
·协议(Protocol):数据包所携带的协议,如
1:ICMP
6:TCP
17:UDP
89:OSPF
·头部检验和(Header checksum):对IP协议首部的校验和
·源IP地址(Source Address):IP报文的源地址
·目的IP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IP报文的目的地址
由“Source Address=[172.16.19.1]”可知,IP数据包的源地址为172.16.19.1。
由“Destination Address=[172.16.20.76]”可知,IP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172.16.20.76。
题图中,报文协议(Protocol)字段的编码为0x11,通过Sniffer解码分析转换为十进制的17,代表UDP协议。
由“header length=20bytes”和“Totollength=166bytes”可知,该IP数据包的包头长度为20字节,总的长度为166字节,则数据部分的长度为146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