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参考例文] 节约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尽责出力。就个人而言,厉行节约就是尽责出力的具体体现。 按字义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照此理解,社会和谐应该是社会各个方面配合得适当而匀称。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全社会提倡文明、科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更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崇俭抑奢、厉行节约这一代代相传的美德,不仅反映着社会生活的逻辑,而且包含着均衡和谐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的今天,坚持节约有利于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节约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给人类不仅提供了活动场所,而且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然而,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许多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实现人类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地使用资源。遗憾的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攫取,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代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能够注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护自然与实现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能不断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是明智之举。 节约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有利于增进入与人之间的和谐。表面上看,俭朴或奢侈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似乎无可厚非。其实不然。在资源日渐稀缺的情况下,节约就意味着把有限的东西让给别人用、留给后代用,因而是一种克己利人的高尚品德。同时,任何物质财富的创造无不凝结着劳动者的辛劳。充分利用每一样物品,选择节约的生活方式,自然就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珍惜,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劳动,才能相互尊重彼此的人格,进而平等友好地相处。而a,一个人在生活上养成节约的习惯,适当地节制物欲,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与人之间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礼让,对抗和冲突才会减少,包容与和谐才会增加。 节约是对社会正气的弘扬,有利于增进社会自身的和谐。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一种精神风貌。历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是很多的。我国西汉初年,文帝和景帝提倡节俭、鼓励生产,造就了有名的“文景之治”。到了西晋时期,豪强权贵穷奢极欲、不事生产,结果导致物用匮乏、难以为继,引发严重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最终葬送了一代王朝。由此可以看出,节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中。把希望变为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而节约正是我们对社会履行责任的方式之一。其实,只要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做到节约并不难。比如,随手关灯关电脑,两面使用复印纸,减少跑冒滴漏,等等。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节约的实际行动来增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铁的罪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南京西郊江东门外,是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我国同胞的遗址之一。2000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五周年的纪念日,我到纪念馆去凭吊了遇难同胞。 
       纪念馆共占地二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主体建筑全部由灰白色花岗岩构成,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是一部用石头砌成的“史书”。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尸骨陈列室和鹅卵石广场三个部分。 
       史料陈列厅是纪念馆的主体部分。大厅宽敞,光线明亮,展板上挂着二百五十幅历史照片和文字说明。这些照片有的是从被俘日军那里缴获的,有的是从历史档案馆中查找到的,有的是外国友人提供的。这些照片揭露了日寇制造的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真相。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的短短六个星期,竟有三十多万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丧失人性的日寇以枪杀、刀砍、焚烧、活埋、水溺等手段,残杀徒手的市民和被俘的士兵,连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不放过。日寇把这座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有这么一幅照片及说明: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把五万七千四百多名中国军民赶到下关草鞋峡,用几十挺机枪,对着密集的人群进行扫射……除个别幸存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倒在血泊里。
       陈列厅中的橱窗里,陈列着几件当年日寇屠杀我同胞的凶器,有军刀、步枪、机枪等,上面似乎还留着一块块黑褐色的血斑。其中一把叫做“助广”的军刀,至少染上了三百五十个同胞的鲜血。它是日寇大屠杀的铁的罪证! 
       走进尸骨陈列室,首先看到的是橱窗里细沙上的累累白骨。在暗淡的灯光映衬下,我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但继而就怒火满腔,尤其是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头骨,这分明是一个幼儿的遗骨啊!疯狂的日寇竟连幼婴都不肯放过!这些灭绝人性的野兽!
       走出尸骨陈列室,穿过小路,便来到鹅卵石广场。整个广场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累累白骨的白色鹅卵石,寸草不生,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小路边上,立着十三块碑石和三组大型浮雕,其中有一块记载着当年江东门屠杀的情景:一万余名被解除武装的国民党军人和手无寸铁的贫民被赶到当时的陆军监狱内,日寇在四周高处架起机枪,疯狂扫射。遇难者被抛进江东门外的河里,尸体塞满了河道。之后由慈善团体收集尸首,掩埋在附近的两个大土坑内,这就是“万人坑”。 
       离开了纪念馆,那些悲惨的景象仍在我的脑际闪现,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罪证,决不许历史重演。1.填字组词,并解释所填的字。
     令人发(     )                                                 年(     )古稀                                  
     毛骨(     )然                                                 气势(     )宏                                  
2.找出两句表达作者愤怒之情的句子。 
                                                                                                                                                        
                                                                                                                                                        
3.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                                      的说明方法,揭露了                               ,表达
     了                                         。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
                                                                                                                                                        
                                                                                                                                                         
5.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