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等权利。同时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材料2
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活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为人们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博客、微博客、视频分享、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服务在中国发展迅速,为中国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网民踊跃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参与网上内容创造,大大丰富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
材料3
网络谣言害人害己。以下是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三、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4人遇难;四、“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五、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六、伪造传播“47号公告”被拘15天;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八、“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九、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十、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
——摘自2012年4月16日人民网
材料4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中 * *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请回答:
结合材料2、3、4,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与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关系。
参考答案: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是,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为了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维护互联网安全——这是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运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