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整体转型。

材料一: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她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材料二: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三:……不夸张地说,中国改革三十年创造的财富比中国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这是因为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现代社会。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之中……

中国的改革存在“后发优势”。中目社会的世俗化特征决定了中国的包容性,国门一旦打开,西方世界的技术文明、经济文明如洪流浸淫沙漠一般被中国所吸收;中国三十年里做了西方人千余年做的事情。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

参考答案:

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器物——制度——思想)

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尽管瓦解但仍占据统治(主导)地位,民主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缓慢;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专制统治,压制民主,战争不休,政局动荡阻碍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封建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主流价值观未形成;外部环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干涉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解析:注意材料二信息“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再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如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主导)地位,民主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缓慢;政治上政府统治专制统治,压制民主,战争不休,政局动荡;思想文化上封建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外部环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干涉等。

问答题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cm.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1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举一例即可).

(4)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5)图2中有四幅示意图,下面A、B、C、D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位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

A. ②①B.③①C. ②④D. ③④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______(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