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答案

参考答案: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梁漱溟对近代中国教育史的贡献在于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验,而乡村教育是他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分析如下: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建筑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分析、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具体内容如下:
①中国问题的症结。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是从寻找中国问题的病因人手的。在与西洋和印度社会进行比较之后,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所有其他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散漫、消极无力等因此而发,就使寻找解救中国之路具有了特殊的要求。
②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梁漱溟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惟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梁漱溟分析其原因为:首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慢培养起来;其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地从乡村建设起。所以,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
③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建设、教育二者不能分开”。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2)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实践
1931年,在山东省 * * 韩复榘的支持下,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和指导实验区的乡农教育,为寻求民族自救之路作了艰苦的探索。
①乡农学校的设立。1933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实验区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人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其组织原则是:其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以村学代村公所,乡学代乡公所,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实施。其二,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在乡农学校中成立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和高级部。儿童部以实施学校式的普通教育为主;成人部、妇女部则主要是社会式的教育,多在农闲进行;高级部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骨干人才。其中,尤其注重成人的社会教育。
梁漱溟编写了《村学乡学须知》,立足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发扬,而将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等问题都通过道德教育来实施,乡农学校则成了实施基地。
②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乡农学校的教育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人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他力图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对中 * * 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问题和错误不言而喻。因此,乡村建设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启示。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工作,也确实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