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一块。这个比喻可以引申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更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那可以装的水更少,甚至装不了水。“木桶理论新解”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以深刻的启示,要求人们注意消除间隙。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木桶原理又称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演变: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取决于各块板之间的配合程度。
每个木桶总会有最短的一块板,最初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不过,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其储水量就比正立时的木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木桶的长久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各木板的配合紧密性,配合要有衔接,没有空隙,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不能出错。如果每块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致漏水。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储水量也不能提高。单个的木板再长也没用,这样的木板组合只能说是一堆木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木桶、一个团队。如果把木桶比作企业竞争力的支持元素,那么储多少水就是企业的真正竞争力。
木桶储水的多少也取决于板与板之间的配合程度,即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大小。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是一块木板,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个员工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会缩小相互配合的缝隙,达到最佳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