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Y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Y公司日常交易采用自动化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和手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自20×9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甲和乙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Y公司2×10年度财务报表,Y公司20×9年度财务报表也是由甲和乙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
资料一:甲和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如下情况:
(1)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Y公司在2×10年将自己拥有的一项土地使用权以40000万元转让给A公司;而该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格为30000万元。注册会计师检查了Y公司提供的关联方清单,A公司未在其中。
(2) Y公司所在行业20×9年度和2×10年度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10%和12%,Y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10年度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Y公司20×9年度收入的增长率为10.5%,2×10年度收入增长率为21%。
(3) Y公司生产的W产品为其主要产品,2×10年初开始原材料价格上涨了50%,Y公司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加剧,没有提高W产品的售价,年末也未对库存的生产用原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 Y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在2×10年11月被消费者起诉,原告要求赔偿损失费1000万元,Y公司认为根据以往经验可能赔偿100万元,故确认了预计负债100万元,并在附注中披露。但是在向其律师发函时,律师回函表明拒绝提供信息。
(5) Y公司2×10年度更换了销售总监,由于销售条件无法达成,公司65%的客户均转向Y公司竞争对手购货。
资料二:甲和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了所了解的有关采购与付款循环的控制,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 收到采购发票后,应付账款记账员将发票所载信息和验收单、采购订单进行核对。如所有单据核对一致,应付账款记账员在发票上加盖“相符”印戳并将有关信息输入系统,此时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过至明细账和总账,采购订单的状态也由“待处理”自动更改为“已处理”。
如发现任何差异,应付账款记账员将立即通知发生费用支出部门的经理,以实施进一步调查。如果发生费用支出部门的经理认为该项差异可以合理解释,需在发票上签字并注明原因,特别批准授权应付账款记账员将该发票输入系统。
(2) 每月末,应付账款记账员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并同时负责应付账款总账与应付账款明细账的核对以及应付账款明细账与供应商对账单的核对。

针对资料二(1)至(2)项,假定不考虑其他条件,完成下表。
事项序号是否存在缺陷(是/否)理由改进建议
(1)
(2)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

事项序号是否存在缺陷(是/否)理由改进建议
(1)
(2)由应付账款记账员同时负责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应付账款总账与应付账款明细账的核对、应付账款明细账与供应商对账单的核对不恰当(执行主体不正确)应当由应付账款主管负责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报告以及应付账款总账与应付账款明细账的核对、应付账款明细账与供应商对账单的核对工作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某生产性外商出口企业,1997年在我国海南省依法设立,经营期限10年。1997~ 2004年的盈亏情况见下表(地方所得税暂不考虑):
单位:万元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40 -10 30 50 60 20 -15 -70

2005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1) 取得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销售收入3800万元),租金收入100万元;
(2) 应扣除的产品销售成本3614万元;产品销售费用200万元;与租金收入有关的费用支出20万元;
(3) 应缴纳的增值税100万元、消费税181万元、营业税5万元;
(4) 管理费用500万元(其中交际应酬费60万元;新产品技术开发费68万元;经税务机关审核支付给上级主管单位的管理费40万元)。2003年新产品技术开发费用为40万元;
(5) 4月1日向银行借款500万元用于厂房扩建,借款期限1年,当年向银行支付了3个季度的借款利息22.5万元,该厂房于8月31日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6月1日为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经批准向其他企业融资100万元,借款期限1年,年利率12%,按月付息,本年实际支付利息7万元。其他财务费用0.5万元。以上利息支出30万元全部计入财务费用。(银行同期、同类年利率6%。)
(6) 营业外支出80万元(其中税收滞纳金3万元,向其他企业直接捐赠1万元,通过我国境内非盈利社会团体向贫困地区捐赠20万元,意外事故净损失18万元,向关联科研机构资助研究开发费用10万元);
(7) 购买国产设备投资80万元,经核准允许抵扣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
(8) 该外方投资者将获得的税后利润(按照40%的股权比例分配)的30%投资于本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营期6年。
要求:根据上面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计算该企业1997~2004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的合计数;
(2) 计算该企业2005年可以在税前扣除的管理费用(包括新产品技术开发费的附加扣除);
(3) 计算该企业2005年可以在税前扣除财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合计数;
(4) 计算该企业200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5) 计算该企业2005年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6) 计算该企业外方投资者所获得的税后利润;
(7) 计算该企业外方投资者的再投资行为所能够获得的退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