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______和不可抵赖性。

A.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B.符合性、完整性、可用性
C.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
D.保密性、可用性、可维护性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信息系统安全定义为: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信、处理和使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以及与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其中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属性。
(1)保密性。保密性是应用系统的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用性基础之上,是保障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应用系统常用的保密技术包括:
①最小授权原则:对信息的访问权限仅授权给需要从事业务的用户使用。
②防暴露: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暴露或传播出去。
③信息加密: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非法用户无法对信息进行解密而无法读懂有效信息。
④物理保密:利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限制、隔离、掩蔽、控制等措施,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2)完整性。完整性是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应用系统的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种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和正确存储和传输。完整性与保密性不同,保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的人,而完整性则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种原因的破坏。影响信息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有:设备故障、误码(传输、处理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码,定时的稳定度和精度降低造成的误码,各种干扰源造成的误码)、人为攻击、计算机病毒等。保障应用系统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有:
①协议:通过各种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被复制的信息、被删除的字段、失效的字段和被修改的字段。
②纠错编码方法:由此完成检错和纠错功能。最简单和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是奇偶校验法。
③密码校验和方法:它是抗篡改和传输失败的重要手段。
④数字签名: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⑤公证:请求系统管理或中介机构证明信息的真实性。
(3)可用性。可用性是应用系统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允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是应用系统面向用户的安全性能。应用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的需求是随机的、多方面的、有时还有时间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可用性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身份识别与确认、访问控制(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只能访问相应权限的资源,防止或限制经隐蔽通道的非法访问。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业务流控制(利用均分负荷方法,防止业务流量过度集中而引起网络阻塞)、路由选择控制(选择那些稳定可靠的子网、中继线或链路等)、审计跟踪(把应用系统中发生的所有安全事件情况存储在安全审计跟踪之中,以便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审计跟踪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类型、被管信息等级、事件时间、事件信息、事件回答以及事件统计等方面的信息)。
(4)不可抵赖性。不可抵赖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信息源证据可以防止发信方不真实地否认已发送信息,利用递交接收证据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后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
要实现具有这么多安全属性、并达到相互之间平衡的信息系统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以至于后来的通用评估准则(CC,ISO/IEC 15408,GB/T 18336)和风险管理准则(BS7799,ISO/IEC 27001)都直接以安全对象所面临的风险为出发点来分别研究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安全,针对每一风险来采取措施,其终极安全目标是要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保障业务系统的连续运行。

开放性试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