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TCP/IP协议是一种协议簇,它的名称来自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TCP和IP,IP是网际协议,TCP是______。

答案

参考答案:传输控制协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化赤字很大

  赤字用在文化上,无非是借指文化进出口方面的弱势。试想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拥有数量巨大且增势不减的贸易顺差,却为何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

  不久前,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王晨所谓的“文化赤字”,是指中国人在世界上表现中国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化产品及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仍然有限,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他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在他看来,中国缺乏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因为翻译是对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不论是对于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还是对于介绍中国发展、中国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翻译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是,中国翻译界目前却面临着突出的人才问题,特别是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相当匮乏。

  王晨所言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翻译确实是沟通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桥梁”,但是他可能忽略了这点: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翻译工程或翻译事业,并不是由“文化输出方”进行,而是由“文化输入方”承担的。

  以世界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宏大的翻译事业——汉传佛教译经事业为例,作为“文化输出方”的印度几乎很少主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再“输出”到中国,反而是作为“文化输入方”的中国,既有朝廷迎请梵僧、胡僧入华译经弘法.也有华僧远赴天竺求法,把梵文佛经带回国翻译。

  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也有可议之处。能海上师和法尊法师等汉地僧侣,在民国年间去学经求法的藏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当时的西藏还是农奴制社会。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雪域高原上诞生并发展的藏传佛教,仍然能够成为向汉传佛教补充养分的“文化输出方”。由此可见,中国能否尽快摆脱“文化赤字”并实现“文化盈余”,与中国是否有“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之间,其实关系不大,关键是在中国文化本身。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中国文化原创者方面存在问题。内地文化机构以国有机构为主,“国”字号有两大缺陷:一是缺乏适合创新的宽松环境,人员思想受到束缚,甚至思想僵化,不敢大胆创新;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的创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而无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对现代文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创造力的。其二是文化传播者方面也有不足。中国不是没有文化精品,而是缺乏传播力。传播文化离不开文化载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电影等。载体是物,其拥有者是人。而文化载体拥有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其价值观、市场眼光和文化素质,决定其是否具有出色的文化价值识别能力。(摘自《联合早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赤字”产生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晨认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相当匮乏,巾国缺乏      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   

B.本文作者推翻了王晨“缺乏的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的论点,认为中      国之所以会产生“文化赤字”,关键在于中国文化本身。   

C.中国文化原创者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文化载体拥有者的价值观、市场眼光和文      化素质,决定其是否具有出色的文化价值识别能力。   

D.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现代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力,而政府资金投入严重      不足,导致人员的创造积极性不高,人才向外流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翻译,不论是对于巾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还是对于介绍中国      发展、中国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围际影响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B.在本文作者看来,中国是否有“高水平的中泽外专业人才”,与中国能否尽快摆脱“文化      赤字”并实现“文化盈余”之问,其实并没有联系。   

C.汉传佛教译经事业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翻译事业。期间,作为“文化输出方”的      印度几乎很少主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   

D.作者认为,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西藏能够承担“文化输出方”的角色,由此看来,“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传播”不成正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存在严重的“赤字”现象,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      快速增长而减少。   

B.如果中国翻译界能有效解决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问题,“文     化赤字”问题就会发生改观。   

C.能海上师和法尊法师到藏地去学经求法,与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多大关系,      很可能与藏传佛教本身有关。   

D.即使中国的经济地位再高,对外交往再密切,如果不从“中国文化本身”找原因,也很      难改变“文化赤字”现状。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5分)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3分)

小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2分)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