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据外电报道,21世纪是生物工程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但这种生物技术的飞跃却是喜忧参半。一些科学家担心,能够消灭某个或某些种族的基因武器将在5年内问世。一些科学家于10月25日警告说,能够使一个种族从地球上消失的基因武器有可能在5年内变成现实,原因是解决基因武器发展的“机会窗口”正在迅速缩小。此前,英国医学会(BMA)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基因研究的发展将催生出能够消灭一个种族的可怕的新型生化武器。
仿制病毒:指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仿制的病毒,比如重造曾经造成4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一些科学家认为,尽管评论家称重造像1918年流感病毒等致命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却有可能存在“生化恐怖主义的巨大潜力”。
旨在消灭某个种族的武器:研究人员正在研制基因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研制出只攻击具有反常结构的基因。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使用一种能识别有害细胞的基因,触发它释放出摧毁疾病的病毒或毒物。健康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毫发无损。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大体相似,那就是通过受害者的基因组成识别他们的身份,然后释放出消灭他们的病毒。
控制农作物:英国医学会的研究认为,人类应更加小心恐怖分子对农业系统可能发起的生化攻击。因为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能比较容易地实施这种攻击,同时又可能对食品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生物调节剂:有些科学家也称生物调节剂为“大脑炸弹”。生物调节剂是指能够攻击人类免疫和神经系统的药剂,比如俄罗斯当局用于结束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的芬太奴。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炭疽热;研究人员现在已能够改变炭疽热基因,这种研究也带来新的疑问,那就是西方普遍使用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新细菌。
合成小儿麻痹病毒: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显示,用于制造合成小儿麻痹病毒的复制手段有可能被用于合成制造像埃博拉病毒一类病毒。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重造像1918年流感病毒等致命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生化恐怖主义的危机是不存在的

B.英国的一些科学家担心,能够消灭某个或某些种族的基因武器将在5年内问世

C.俄罗斯当局用仿制病毒结束了2002年芬太奴人质危机

D.在推动基因技术研究的同时,人类必须对自身的安全加以特别关注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生化恐怖主义的危机是存在的,故A项错;文中只是说一些科学家,并不是特指英国科学家,故B项错;根据文章第五段,应该是俄罗斯当局用芬太奴结束了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故C项错。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D.在戏剧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他较之他的前辈和同代剧作家都要高明得高。
E.繁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小题2: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5分)
小题3: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历经大约5年“痛苦折磨”,一经发表,震惊国人。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曹禺这段时间的情感历程。(6分)
小题4: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