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大乘佛教慈悲观

答案

参考答案:(1)慈悲的内容:“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悲就是愿意对一切有情众生与乐拔苦的精神境界;理论上:“戒、定、慧”中的戒学、定学;“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 ;“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中最根本的就是慈悲之心;实践上: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把布施对象遍及一切有情众生这是大乘佛教慈悲救苦的菩萨行的最高要求。

(2)慈悲产生的原因:“无我”。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具体慈悲的原因是:第一:因为“苦谛”,因为世间众生有苦且诸受皆苦,需要拔众生苦。由于佛教“空”的道理,就需要“无我”,将别人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做到“慈悲”。第二:因为“灭谛”,要想达到涅槃的境界,就需要达到“无我”,即能怨亲平等。由于小乘的“空”强调“人无我”,而符合“空”的真理便是善,所以助人行善是必要的;由于大乘“法无我”,便“不乐涅槃,不厌生死”,不再执着于轮回和涅槃,在世间便能够达到“空”,达到“涅槃”,因此也要“慈悲”。来说大乘认为只有认识到法无我才能做到苦乐平等,才能达到慈悲。

(3)慈悲的地位:大乘佛教“道谛”的要求,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体现自利利人、自觉觉人的道德信念和人性价值。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秦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分别指哪些时代?

(2)材料二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并说明促成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和主要方式。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