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在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工程文件sjt3.vbp,它的功能是在文本框中输入一个整数,单击“移动”按钮后,如果输入的是正数,滚动条中的滚动框向右移动与该数相等的刻度,但如果超过了滚动条的最大刻度,则不移动,并且显示“文本框中的数值太大”;如果输入的是负数,滚动条中的滚动框向左移动与该数绝对值相等的刻度,但如果超过了滚动条的最小刻度,则不移动,并且显示“文本框中的数值太小”。如图2—1所示。
要求:去掉程序中的注释符,把程序中的改为正确的内容,使其实现上述功能,但不能修改程序中的其他部分,也不能修改控件的属性。最后把修改后的程序以原来的文件名存盘。
2.在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工程文件sjt4.vhp,相应的窗体文件为sjt4.frm。在窗体上有2个命令按钮、1个标签和1个计时器,其名称分别为Command1、Command2、Label1和Timer1,如图2—2所示。程序运行后,在命令按钮Command1中显示“开始”,在命令按钮


Command2中显示“停止”,在标签中用字体大小为16的粗体显示“热烈欢迎”(标签的AutoSize属性为True),同时把计时器的Interva1属性设置为50,Enabled属性设置为 False。此时如果单击“开始”命令按钮,则该按钮变为禁用,标题变为“继续”,同时标签自左至右移动,每个时间间隔移动20,如图2—3所示,移动出窗体右边界后,自动从左边界开始向右移动;如果单击“停止”命令按钮,则该按钮变为禁用,“继续”命令按钮变为有效,同时标签停止移动;再次单击“继续”命令按钮后,标签继续移动。这个程序不完整,请把它补充完整,并能正确运行。


要求:去掉程序中的注释符,把程序中的“”改为正确的内容,使其实现上述功能,但不能修改程序中的其他部分。最后把修改后的文件按原文件名存盘。
试题所提供的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Form Load()
Command1.Caption="开始"
Command2.Caption="停止"
Timer1.Interval=50
Timer1.Enabled=False
Label1.Caption="热烈欢迎"
Label1.AutoSize=True
Label1.FontSize=16
Label1.FontBold=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Command1.Caption="继续"
’Timer1.Enabled=
Command1.Enabled=False
Command2.Enabled=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Timer1.Enabled=
Command2.Enabled=False
Command1.Enabled=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If Label1.Left<Width Then
’Label1.Left=
Else
’Label1.Left=
End If
End Sub

答案

参考答案:① 建立界面和设置控件属性。
题目提供了程序用到的控件及其属性。如下表3所示。
表 3

对象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 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