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某,女,32岁,汉族。平素体健,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后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体温不高,但无恶心及呕吐,无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右下腹持续性疼痛,疼痛拒按,喜饮冷水,不思饮食,大便2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数。查体:T36.5℃、P80次/分、R19次/分、BP110/60mmHg。腹部平坦,无明显胃肠型及包块;腹肌无异常紧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无叩痛,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如常,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阴性,腰大肌试验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6×109/L,N66%,CRP58mg/dl。腹部CT示:阑尾肿大。作出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疾病诊断。
参考答案:
中医病证诊断:肠痈,湿热壅滞证
西医疾病诊断:急性阑尾炎
解析: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青年女性,因饮食不节或寒温不适或情志所伤,损及肠胃,引起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痈肿,故出现右下腹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数亦为热盛之象,故辨病为"肠痈",辨证为"湿热壅滞证"。西医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2)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早期,自觉腹痛尚未固定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而阑尾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尽管腹部压痛范围广泛,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急性阑尾炎的压痛始终在右下腹部,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3)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