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汽车并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挡,抓住雨刮器。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
对于丙的重伤,甲的罪过形式是( )。
A.故意
B.有目的的故意
C.过失
D.无认识的过失
参考答案:A
解析: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的犯罪目的都很明确。因此有目的的故意多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本题中,在丙扑向甲车前风挡,抓住雨刮器的情况下,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甲对于丙受伤害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而非希望该结果的发生。因此甲的罪过形式为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不是有目的的故意。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因为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属于一种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已经预见到,因而属于有认识的过失。故选项D错误。过失的行为人对于结果的发生持反对的态度,而本题中甲对于丙受伤害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因此不属于过失,选项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