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评价忽必烈的改制。

答案

参考答案:忽必烈即位前后在政治上所进行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推行“汉法”上。他即位前,曾在邢台、京兆(陕西西安)两处封地采用汉法征收赋税,曾取得“邢乃大治”和“关陇大治”的效果。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从而成为十三世纪蒙元历史上的改革家。
在经济方面,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立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禁止非法占有奴隶。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论为“驱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样,在汉族地区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不但放弃了在汉族地区推行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的企图,而且还扶植汉族地主,甚至连蒙古贵族也逐渐转化成为封建地主。
在政治方面,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过去那种裂土分封的旧法,改封地为赐田,使原贵族变成一般地主,削弱其政治权势,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加强君权,建立了一套糅合汉法和部分蒙古旧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机构。在中央,设行省,领六部,掌管全国政务。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统领地方军政大事。行省制度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分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外,还在各级政府中另外设一官职——达鲁花赤,掌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占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表现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官吏的防备心态。
对少数民族地区,元政府也因地而异地采用了不同的统治政策。在西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从元朝起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的一部分。此外,还在云南设立行省,在台湾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并隶属福建行省。台湾岛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为了防备和 * * 各地人民的反抗,元朝政府在全国遍驻军队,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骨干,主要驻防于京师和腹里,而汉军和新附军多驻在江淮以南。忽必烈又实行四等人制,对全国人民进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这一措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全国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执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忽必烈推行“汉法”,限制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部分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这引起了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造成了藩王的叛乱,历经十多年才平定。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暑假整理书橱,我在上千册的书籍里又看到那部快翻烂的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上、中、下三本。这三本书包着牛皮纸封面,但边边角角又毛糙又破旧。我把三本书托在手心上,只感到内心有一种很深沉的分量,有一股扯不断的思绪…… 

  那时在北大荒,没有更多的书可读,而这部描写库页岛开发的小说,像经典著作被大家传阅,我自己看了几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段一段地做笔记,仿佛翻过的每一页里都能找到理想,受到启发,找到楷模。而只要读到 一点共鸣、同感,我就会激动很久,好像精神里撑起一根支柱,能让我确立自己,证明自己。那是一段很年轻、很艰苦、很特殊的生活,有这样一部书伴随着,给心灵注入了向上的、崇高的精神。我始终认为,北大荒十年,是我人生的基础,因为有精神的存在,艰苦与特殊的经历,便成为不可多得的财富。这部书和一本本用纸订起来的读书笔记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们帮助过我,支撑过我。我从那成千的书页中也找到过那个单纯热情又充满理想的自己。一部好书的确能抓住生命,也能赋予生命以活力。

  此后,我可以读到很多很多的书,却不大有时间读了,也读得不像从前那样认真,那样如饥似渴。不过,在桌上,在枕边,总有几本书放着,每逢心情忧伤、处境为难或有困惑不解的问题时,我便什么也不干地读书,读一部好的小说,读一篇精彩的文章,浸润到自己以外的世界里,感受别样人生,感受更博大的人世。心,自然会平静下来,并且豁朗了,达观了,如同最好的朋友悄悄坐到身边,即使一言不发,那种心灵的相遇,也会让我获得一种安慰:,一部真正的书是面向整个人类的,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一点自己。我喜欢在读书中寻找自己,也希望在写书中完成自己。

1.解释词语。

(1)楷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饥似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特殊——(  ) 热情——(  ) 艰苦——(  )

3.“我”在整理书橱时找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把三本书托在手心上,只感到内心有一种很深沉的分量,有一股扯不断的思绪……”从这句话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第2段主要写什么?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表明了这部书曾经给了作者巨大的精神力量?(用“______”画出来)

6.在以后的读书生活中,作者对读书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中所谈到的读书体会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