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供养。供养劳赐,一出少府盖不以本藏给末用,不以民力供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汉书·毋将隆传》
汉定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太平御览》卷627引桓谭《新论》
材料二:
下表是北魏均田制下的赋税。
名目 | 征收物品 | 一夫一妇A | 未婚丁男B=A/4 | 受田奴婢C=A/8 | 受田耕牛D=A/20 |
租 | 粟 | 2石 | 5斗 | 2.5斗 | 1斗 |
调 | 绢帛 | 1匹(合4丈) | 1丈 | 5尺 | 2尺 |
绵或麻 | 绵8两或麻15斤 | 绵2两或麻3斤12两 | 绵1两或麻1斤14两 | 绵O.4两或麻12两 |
材料三:
唐初所公布的所谓均田令,自始就不曾认真推行过。其在下令之后所确曾做过的工作,只是把全国各地民户私有的土地一律更换其名称,凡在一户丁口平均二十亩的数量之内的,一律改称为世业田;超出此数之外的,一律改称为口分田。
……实际上还应算是一种具文,在其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是不曾起过任何作用的。
——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1954年
材料四: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1008~1021年)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而仁宗景祐、明道(1032~1038年),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叶适
回答问题:
材料二是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哪位帝王的改革
答案
参考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主要内容有:
①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以备休耕。
②奴婢受田与平民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③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受田,宽乡之民可任力耕垦,不受限制。
④地方官吏随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
⑤一夫一妇年纳租粟2石,调帛1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
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对官吏、地主做出了让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田租并非按亩征收,而是按受田单位(一夫一妇等)征收。调的征收也不再采用“九品混通”之制。征收额度总体来说有较大下降,对小家庭尤其如此。征收的关键因素是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