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被告人是马车夫,是从1895年起受雇于经营马车出租业的雇主。在受雇期间,被告人驾驭双辔马车,而其中一匹马为绕缰之马,时时用尾巴绕缰绳,并用力压低缰绳,被告人与雇主对该马的缺点都清楚。1896年7月19日,被告人正驾驭马车之际,该马在某街头突然用尾巴绕缰绳并用力下压,被告人虽然想拉缰绳制御该马,但不奏效,马向前飞跑,致行人受伤。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但原判法院宣告无罪,检察官不服,提出上诉,案件移至德国帝国法院。该法院驳回上诉,理由是,要肯定基于违反义务的过失责任,不能仅凭被告人曾认识到“驾驭有恶癖之马可能伤害行人”,还要以被告人当时是否能基于该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使用此马。但我们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顾自己的职业损失、违反雇主的命令而拒绝使用此马,因此,被告人不负过失责任。
[答题要求]
1.运用所掌握的刑法学知识论述本案中所包含的法理;
2.要点充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准确。

答案

参考答案:上述案例中,法官在判决时所用到的理论即为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认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就不能对其进行法的非难,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期待可能性不仅存在着有无的问题(是否排除责任),而且还存在程度问题(是否减轻责任)。
刑法不能强人所难。具体到上述案例来说,我们不可能期待被告人不顾自己的职业损失、违反雇主的命令而拒绝使用此马,因此,被告人不负过失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刑法条文大多将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例如,依照《刑法》第207条第2款的规定,只有“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才成立犯罪。立法者之所以将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即是考虑到了犯罪发生后,当事人不实施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者,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比较模糊,其要件与界限并不明确,如果将其作为一般性的责任阻却事由,会导致法的不安定性。因此,只是在极为稀有的案件中才以缺乏期待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在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上,理论界存在争议。大致有以下学说:行为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或国家标准说。上述三种学说只是把握了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部分侧面,并无重要意义。就行为人身体的、心理的条件等能力而言,必须以具体的行为人为基准,而不可能以一般人为基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因为是这个行为人所以没办法”为由而排除责任。“平均人”也不意味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人,而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期待适法行为的意义上而言的,纯粹是规范的概念。在期待一方与被期待一方存在紧张关系时,如何判断就是规范问题。总之,要在考虑行为人能力的前提下,判断能否期待行为当时的行为人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不实施违法行为。

不定项选择

一般资料:男性,18岁,艺术学校三年级学生。求助者自述:从小喜欢绘画,一心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认为上文化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故从一年级就经常借故逃避上文化课。自认为应该用这些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绘画技巧,但家长不同意,理由是文化课必须要有一定的分数才能被录取。自认为只要稍微看看就能通过,用不着花费那么多时间,为此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很是心烦,即使在家作画,也没有好心情。进入高三后,发现自己绘画的水平没有多大提高,三个月前,文化课的一次摸底考试语文成绩很糟糕,排在了班里倒数第三名,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恐怕自己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理想要落空。从此以后很是焦急,睡眠开始不好(主要是入睡困难),总是担心语文课考试,后来也害怕英语、历史、政治课考试,越害怕越考不好。父母更是经常责备自己不听家长的意见,自己心中有些后悔,但表面上还要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不肯承认。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毕业考试了,一家人都着急,自己更感到希望渺茫,不知道还参加不参加高考。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拿起画笔,经常发呆,也在担心文化课考试,觉得画笔很沉重,而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很差,学习效率很低。该求助者的母亲证实儿子所说的内容属实。曾经到几家医院看病,各项检查均无异常,有位神经内科专家建议,让他看心理医生,便随母亲来到咨询中心,希望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克服对文化课考试的担心。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A.已出现了泛化

B.还没出现泛化

C.影响社会功能

D.社会功能完好

不定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