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x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A.甲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C.当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为零

D.甲、乙两物体有两次相遇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于图像是x—t图像,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对;甲从原点出发,乙从x0处出发,故B也不对;当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时,是曲线乙上的切线与甲平行时,由图可以看出,此时二者对应的位移并不相等,故C不对;由图看出,甲、乙有两个交点,故两物体有两次相遇,D是正确的。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单项选择题

请根据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力或潜在本质,使其内部产生一种自动力,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灵活性与可能性得到最佳发展。教育实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认识的积累,而灵魂的成长成熟是没人可以代劳的。按本性说,人都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异化的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和别人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是有冲突的,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靠自身改变自身进而把握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人要能健康成长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内部发展过程。古人说:顺物之性以治物则物无不可用,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这与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意思相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涉与管束,充分信任新生人的内在机制,使人渐习而日无之,从无序达到有序。而试图过多干预存在物的生长规律,必将损害这些事物,同时也破坏自身的和谐。

从心理上分析,人的这种生成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达到的。而“那种最高最好的东西不是根据意识的规定制作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或无意识的成长的结果”。所谓“徙善远罪而不知”也。自己订了好的品质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在循循善诱中,潜移默化、熏陶渐染有以致之。但人们却常常忽视甚至无视这种无意识的作用,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觉性上。因而习惯于单向灌输,把自己当做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视为活的接受器,唯恐受教育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被施教。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一味强调自觉,必然“会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他严厉指责这样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更巧妙、更隐蔽”的表现——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场景。可当受教育者非常准确的看穿这种矫揉造作的把戏,他的心灵便会作出防御戒备的反应,形象地说,便会扣上全部钮扣,整个封闭起来。所以,他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人有目的地引导到什么地方去。事实证明,受教育者越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设想,其教育效果便越大。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作这种教化的形象说明,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受教育者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在潜意识、半潜意识中,导致深层心理结构的变化。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老子“我无为,而民白化”思想的一项是()。

A.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

B.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

C.把自己当做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

D.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