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条件]
·某中学预留用地如图1-4-10(a)所示,要求在已建门卫和风雨操场剩余用地范围内作拟建教学楼和办公楼的最大可建范围分析,拟建建筑高度均不大于24m。
·拟建建筑退城市道路红线≥8m,退校内道路边线≥5m。风雨操场南侧广场范围内不可布置建筑物。
·预留用地北侧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流量170辆/h。
·教学楼的主要朝向应南北向,日照间距系数为1.5。
·已建建筑和拟建建筑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
·应满足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要求。
[任务要求]
·绘出教学楼的最大可建范围(用
表示)并标注相关尺寸。
·绘出办公楼的最大可建范围(用
表示)并标注相关尺寸。
·根据作图结果,在下列单选题中选择一个对应答案。
[题目]
参考答案:
解析:[解题方法]
1.确定拟建办公楼的可建范围
(1)确定办公楼的建筑控制线。
根据题目退界要求可知,拟建建筑各退南侧、东侧和西侧的校内道路边线5m,北侧退城市道路红线8m作辅助线。将辅助线连接起来,即为建筑控制线,如图1-4-10(b)所示。
(2)与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
1)与风雨操场的防火间距。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1995)(2005年版)的要求可知,拟建办公楼与H=27m的风雨操场的防火间距应该为9m。
距离风雨操场北、西侧外墙各9m作辅助线,与建筑控制线相交。注意已建风雨操场西北、西南转角部分应该绘制成以9m为半径的1/4圆弧线。如图1-4-10(c)所示,办公楼可建范围边线与风雨操场的最小间距为9m,所以选择题第2题应选答案C。
2)与门卫的防火间距。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要求可知,拟建办公楼与已建门卫的防火间距为6m。
距离门卫北、东、南两侧外墙6m作辅助线,与建筑控制线相交。注意已建办公楼东北、东南转角部分应该绘制成以6m为半径的1/4圆弧线,如图1-4-10(c)所示。
3)与已建住宅的防火间距。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规范要求可知,拟建办公楼与已建住宅的防火间距为6m。依题可知两建筑之间的距离远大于6m的防火间距,则满足规范要求。
综上,将所有控制线连接起来,即为拟建办公楼的最大可建范围,按要求绘制斜线,如图1-4-10(c)所示。
2.确定拟建教学楼的可建范围
(1)确定拟建教学楼的建筑控制线
同以上办公楼做法。
根据题目退界要求,拟建建筑各退南侧、东侧和西侧的校内道路边线5m,北侧退城市道路红线8m作辅助线。将辅助线连接起来,即为建筑控制线,如图1-4-10(b)所示。
(2)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拟建教学楼可建范围
1)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1986)的要求可知,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应不小于25m。
距离位于基地南侧的运动场边线25m作辅助线,与建筑控制线相交,如图1-4-10(d)所示,因此教学楼可建范围南向边线与运动场边线的距离为25m,所以选择题第l题应选答案C。
2)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1986)第2.1.1条的要求可知,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270辆/h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应不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因为预留用地北侧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流量为170辆/h,所以拟建教学楼与预留用地北侧城市道路的距离不受80m限制。因此,教学楼可建范围北向边线与北侧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为8.0m,所以选择题第3题应选答案A。
因此,拟建教学楼的最大可建范围建筑控制线如图1-4-10(d)所示。
(3)与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如图1-4-10(e)所示
1)与风雨操场的防火间距。
同办公楼,拟建教学楼与风雨操场的防火间距为9m。
2)与值班楼的防火间距。
同办公楼,拟建教学楼与值班楼的防火间距为6m。
3)与周边住宅楼的防火间距。
同办公楼,拟建教学楼与周边住宅的防火间距为6m。
(4)与周边建筑的日照间距
1)与已建风雨操场的日照间距。
根据当地日照间距系数计算可知:
D(拟建教学楼与已建风雨操场日照间距)=H×L=27m×1.5=40.5m
拟建教学楼和风雨操场40.5m日照间距大于9m防火间距,因此应以40.5m日照间距作为拟建教学楼与已建风雨操场之间的可建控制间距。
距离风雨操场北侧外墙40.5m作辅助线,与建筑控制线相交,如图1-4-10(e)所示。
综上,将所有控制线连接起来,即为拟建教学楼的最大可建范围,按要求绘制斜线。
3.计算办公楼最大可建范围与教学楼最大可建范围的面积差S(如图1-4-10f所示)
S=S1+S2+S3-S4-S5+S6=4×(25-7-5-4)+1/4π42
+(25-7-5)×(89-5-4)-(25-7-15)×9-1/4π92+35×(40.5-9)
=36+12.56+1040-27-63.59+1102.5
≈2100.47m2
如上计算可知,选择题第4题应选答案A。